2025年为什么会缺少雌激素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说到“激素”,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激素脸、催熟、长胖,仿佛只要跟激素沾边就没啥好事。

可这东西偏偏又是身体不能缺的一环,特别是雌激素,对女性来说,它几乎是从少女时代一路保驾护航到更年期的“幕后女主角”。

一旦这个激素突然“退休”,身体就像老房子漏水,一处处开始出毛病,谁挡也挡不住。

有人以为雌激素只管月经、怀孕那些事,其实远远不止。它跟脑子、骨头、血管、皮肤、情绪、免疫,全都掺和着。

就像一个管事儿的女总管,没它的时候,很多部门就乱套了。

特别是到了55岁以后,雌激素几乎“断崖式”下降,从年轻时候的丰盈状态一下掉到谷底,不少人那点隐患,就从这时候开始爆发了。

身体第一个喊疼的地方,就是骨头。平时不觉得它有多重要,但真出点事,比如摔一跤就骨折,那才知道事大了。

骨质疏松这词听起来好像没啥杀伤力,但对上了年纪的女人来说,它可以是一场慢性“骨灾难”。

雌激素本来就是骨头的“护法”,它能减少骨质流失、控制破骨细胞的活跃度。

缺了它,骨头就像仓库被打开了门,钙一点点漏出去,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是“空骨”状态。

中国老年学会做过个大型骨密度普查,数据显示女性在绝经后头5年内,骨密度平均下降15%左右,有些人甚至超过20%。

这速度,要是拿木头做的凳子比喻,就是年年被虫蛀一点,最后一个人坐上去,就咔嚓了。

髋部骨折尤其要命,医学界早就发现,老年女性发生髋骨骨折后一年的死亡率可以高达20%~30%,因为不仅仅是骨头断了,更牵扯到卧床、肺炎、血栓、衰弱,一环扣一环,根本经不起折腾。

雌激素缺失带来的第二个大麻烦,是脑子里那点“情绪稳定器”出问题了。

很多人绝经前后,开始变得易怒、敏感、哭点低,有时候一点小事都能翻天。

别人不理解,还以为她是“作”,可身体的解释是——神经递质不平衡。

雌激素其实会影响血清素、多巴胺这些掌管情绪的分子,它们像快乐的信号兵,本来该准时准点地运送开心,现在因为上游的指挥官走了,队伍散了,快乐传递也断了。

有个神经科学研究曾经跟踪了一批更年期女性,发现其中将近60%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情绪低落,而这些症状与她们血液中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密切相关。

医生甚至拿这个阶段的情绪波动称为“雌激素缺乏性精神状态”,这不是啥心理毛病,而是身体调节出错。

问题是很多人不当回事,错过了干预的时机,就让这些情绪问题慢慢转变成慢性抑郁,甚至影响到认知功能。

这就引出来第三个更让人意想不到的病——心血管系统的“掉链子”。

一直以来,女人在年轻时比男人不容易得心梗、脑梗,不是她们心脏强,而是雌激素在保护她们。

雌激素能促进血管扩张,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还能调节胆固醇的代谢,降低坏胆固醇、提高好胆固醇。说白了,它就是血管的“防锈剂”。

可一旦这个保护伞没了,心血管系统就开始跟男性“看齐”了。

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指出,55岁以上女性的心梗发病率增长速度比同龄男性还快,尤其是绝经后5~10年这段时间是高发窗口期。

这个趋势并不奇怪,因为一旦雌激素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就会恶化,血压控制也变差,再加上年龄带来的代谢减慢、脂肪积累,整套循环系统就像旧机器,哪天突然卡壳也不稀奇。

更细一点来看,有些人甚至在血压、血脂正常的前提下,也可能在雌激素下降后出现冠心病早期表现,比如爬楼气短、心悸、夜间胸闷。

问题是,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当成“更年期不适”忽略,结果就拖着拖着进了急诊室,才发现是心血管出了问题。

不少医生提醒过,55岁以后,如果老年女性开始频繁出现记忆力下降、睡眠紊乱、关节僵硬、情绪反复、阴道干涩、尿频尿急这类“杂症”,不要只从单一系统去查,而是要整体评估体内激素水平,特别是雌激素是否已经跌破正常线。

如果真的偏低,不是马上吃激素,而是看身体的适应程度,有的人通过改善饮食、增加运动、调节作息,还是可以缓慢过渡的。

讲个细节,不少中老年人改吃豆制品,比如豆腐、豆浆、黄豆,这些东西里头的植物雌激素成分虽然比不上人体自己产的,但它们“柔和”,能温和地绑定雌激素受体,有点像是“假扮”的激素,起到点刺激作用。

有研究在上海社区做过小范围实验,让一组55岁以上女性连续三个月每天摄入50克豆制品,结果她们的骨密度、情绪评分、睡眠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关键在于,这种植物雌激素不会像外源激素那样增加乳腺癌、子宫癌的风险,用得对,反而能起到一个“过渡带”的作用。

当然,有基础病、有家族肿瘤史的人,还得听医生的,不是说豆类万能,但方向是对的。

还有个更冷门的角度是,雌激素其实对皮肤也有影响。

很多人绝经后突然发现脸塌得快、皱纹多、皮肤干、痒、容易发炎,这不仅仅是胶原蛋白流失,而是雌激素调节皮脂腺和水分锁定能力也跟着退化了。

有皮肤科医生专门做过激素缺乏与皮肤老化的对照组,发现雌激素水平越低的人,皮肤pH值越偏酸,皮肤屏障功能越差,更容易感染真菌、细菌,皮肤疾病的发病率也上来了。

说到底,雌激素不是“年轻”的标签,它是身体几十个系统之间“沟通语言”的一部分。

年轻的时候,它说一句话,身体就跟着动,协调得滴水不漏;年纪大了,它说得少了,身体就误解了,出错了,病就来了。

那就有个问题得好好琢磨一下:有没有可能通过训练大脑某些区域的活性,比如情绪、运动控制、视觉刺激之类,来刺激身体自主调节雌激素的通路,从而缓解55岁以后激素水平骤降带来的连锁反应?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金茜,冯烨.雌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J].浙江医学,2024,46(22):2440-244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