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为什么轰炸日本

德国投降后,法西斯轴心国只剩下亚洲的日本还在负隅顽抗,而且态度非常强硬,甚至对外宣称已经做好“一亿玉碎”的准备,要跟盟军顽抗到底。不过在吃了美国两颗原子弹后的8月15日,日本却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但对于投掷原子弹,美国国内却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当时日本陆军深陷中国大陆,遭到中国军民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夺回了曾经被日本占领的各个国家和海岛;而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乏,日本不可能坚持下去。

对此美国自己也很清楚。就跟美国战略轰炸委员会在战后的报告中宣称的那样:“在1945年12月31日前,甚至是在11月1日奥林匹克行动计划发动前,日本一定会选择无条件投降,即便没有投下原子弹,或者苏军没有出兵东北。”

既然美国知道不投原子弹日本也会投降,国内还有人反对,为何还是执意要用原子弹轰炸日本?

被炸成废墟的日本东京

加快日本投降进程,降低盟军伤亡

二战到了后期,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在美国的封锁下,日本维持战争急需的石油、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几乎完全中断;军工企业由于原料短缺纷纷停产或关闭;日军大批飞机、舰艇由于燃料极度缺乏而被迫停飞、停航,成为美军轰炸的靶子。

日本的国力已经濒临枯竭,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就连最基本的粮食供应都无法保证,日本人只能挖树皮、野菜、草根充饥,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国际上,法西斯轴心国之一的德国和意大利已经投降,日本的那些跟班小弟也都是墙头草,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更不可能给予日本什么帮助了。

当时的日本可以说完全处于一个内外交困时期,离灭亡只剩时间问题。

被炸毁的日本工厂

可就算这样,日本军国主义当局仍然打算负隅顽抗: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已经陷入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们组织了“神风特攻队”等各种自杀式特别攻击队,对美军发动疯狂反扑。

尽管日军“神风特攻队”的攻击成功率仅26.8%,击沉率更只有区区2.9%,但已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压力。

在日本本土和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叫嚣要进行“本土决战”、“一亿玉碎”。他们从1945年初开始进行大规模本土决战扩军,至7月底,在日本本土除原有的和从关东军调回的21个步兵师团、两个坦克师团外,又新组建了42个步兵师团、4个高炮师团、7个独立坦克旅团,陆海军总兵力约370万人,飞机10000架,舟艇3300只,大炮1.4万门,坦克数千辆,另有国民义勇战斗队的组成人员2800万人;

在日军占领区,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新建16个步兵师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独立坦克旅团,连同原有部队及调入的部队,总兵力约达75万人;

侵占华北、华中和华南的中国派遣军新建6个步兵师团、13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3个相当于旅的独立警备队,连同原有部队及海军舰队,总兵力达110余万人;

为此日军还制定了相当详细和疯狂的作战计划。日本军令部总长丰田副武说:“美军如果提前来进攻本土,虽然不可能全部消灭它,但确信可以在它到达海岸之前,消灭其近半数。”

正在为本土决战训练的日本平民

面对这种局面,当时的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估计,如果登陆日本本土,光是在关东平原和东京-横滨城市战中,美军就将伤亡170-400万人,其中阵亡约40-80万人;丘吉尔回忆,英美认为如果发动日本本土登陆战,那么,将有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丧生。

这种结果对于美国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他们需要找到一种手段来震慑日本,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结束这场战争,而威力巨大的原子弹无疑是最佳选择。

并且投放原子弹的地点也相当讲究,广岛是日本的“军都”,铁路交通便利,又有出海港口,陆军运输部、工兵作业场和当时日本最重要的军工企业三菱重工都设址于此;长崎则是日本重要的造船基地,日军主力舰艇和商船都从这里下水。

轰炸这两个地方,可以有效打击日军战争潜力,瓦解日军抵抗意志。

四分德国

震慑苏联独占日本,然后按美国意志进行战后安排

在二战末期的欧洲战场上,英国于1944年初就根据艾德礼委员会的报告,向欧洲咨询委员会提出临时划分德占区的建议,即按1937年德国疆界分成3个占领区,苏占东部、英占西北部(包括鲁尔)、美占西南部和萨尔,柏林由三国共同占领。

但美苏等国的分歧依然很大,美国希望能够有一个强大并统一的德国来抗衡苏联,苏联则希望把德国变成对抗西欧的桥头堡,双方互不相让,最终使得分区占领德国便从权宜之计变为正式方案,并在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6月5日付诸实践。

对于即将战败的日本,盟军的意思也是效仿德国进行四国分占,在美军夺取日本本土的同时,由苏联进驻北海道和东北地区、英军进驻九州和部分中国日占区、中国军队进驻四国地区,首都东京由英美苏中四国共同占领。

分占日本方案

对于苏联来说,分占日本明显对他更加有利,但对于美国来说,分占日本是美国无法接受的,因为那样会严重损害美国的利益。

早在1944年,美国就已经完成了单独占领日本的构想。国务卿赫尔在5月9日的备忘录中提出处理日本问题的三点意见:“第一点是日本应作为一个主体来对待,不应分割;第二点是日本政府作为一个主体在武装占领时期应停止活动,亦即终止其制定政策的职能;第三点是所有对日作战的主要联合国家应参加对日本的占领和管制。”

因此,为了避免日本重蹈德国被分占的悲剧,美国需要通过某种雷霆手段来震慑苏联,防止苏联插手日本。

同时,对于罗斯福死后新继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来说,美苏两国本就是天然的敌人,只是因为共同的敌人法西斯而选择半路合作。在打败共同的敌人之后,美苏两国翻脸也是必然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联将是美国最大的对手,美国必须全力以赴对其进行遏制。

因此美国决定拿出点手段震慑苏联,而作为秘密武器、威力巨大、但此前一直没有出现在战场上的原子弹无疑是最佳选择,加上日本不愿意投降,那正好拿日本来试验一下原子弹的威力。

胖子原子弹

检验原子弹的实战威力,保证美国科技优势

1945年7月16日,由美国试制的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上试爆成功。但这颗原子弹并不是通过飞机等载具进行投放的实战武器,它更像是一个挂在30米高的铁塔上、带有很大的实验性质的核装置。

实验很成功,但实验归实验,实战归实战,任何先进武器装备都需要通过实战来检验,对于原子弹这种超级武器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毕竟很多时候虚无缥缈的东西是无法阻挡敌人前进脚步的,只有实打实显现出威力,人们对他才会有敬畏心。

而且美国为了研发原子弹先后投入了20亿美元科研经费、15万名科研人员,耗费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用这种新式武器战胜轴心国而不是在沙漠里听个响,只有让原子弹在敌人的头顶上炸响,才能赢得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技赌局。

当时美国负责研制原子弹的专门委员会在试爆之前曾建议:“在条件具备时,应立即使用原子弹对付敌人,而且不必向对方发出警告。”至于轰炸目标,委员会建议选择在“能够造成巨大破坏力的地方”。

原子弹爆炸后的长崎

就连盟军领导人也毫不避讳地要求使用该武器。杜鲁门在谈到原子弹的用途时,把它看作是一种纯粹的武器。他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原子弹是一种战争武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可以使用它。”

在波茨坦,当杜鲁门把他的这种想法告诉丘吉尔时,这位首相也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如果原子弹有助于结束战争,我主张运用它。”

另外,当时并不是只有美国一家在研究原子弹,还有苏联等国。尤其是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就在研究原子弹,只不过因为战争的爆发而中断了。

随着德国投降,苏联又在占领德国的时候抢夺了大量德国的科学家,原子弹的研制进度很快就会追赶上来,假以时日苏联必将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形成与美国抗衡的态势。

通过实战,美国可以积累原子弹的研发和使用经验,加快研发下一代核武器,保证美国对苏联的科技优势。

日本投降

当然,美国最后还是达成了目的,不仅减少了美军的伤亡,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结束了这场血腥的二战,而且依靠原子弹在对苏联的战略上处于攻势,迫使苏联在很多方面都只能默认或者默许美国在远东和欧洲的计划,迫使苏联削弱在两地的影响,有力维护了美国自己的利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