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工业,但当时的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除了缺少资本,也缺少生产力,因此无数的农民进城务工,缓解了生产力的不足,在苏联的友好协助下,最终将工业化建设推向高潮。
中苏交恶后,苏联撤走了援华的大量专家以及资本,中国工业化建设陷入停滞,城市劳动力过剩,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从当时的中国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解释了为什么要上山下乡。上山下乡活动最终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纵然有其局限一面,却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工业发展陷入停滞,何去何从
苏联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大量苏联专家赴华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苏联政府提供的资本也为工业化建设发展注入了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国钱、人不缺,才有精力发展工业。
虽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施封锁,然而新中国依然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工业化建设。
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对这个国家的前途至关重要,但是在斯大林去世之后,新上台的赫鲁晓夫没有施行从前的政策,并最终导致中苏交恶,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万般无奈之下陷入停滞。
当年为了建设工业化,大量农民进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他们在各行各业热火朝天的建设,因此工业化大步流星的朝前高速发展。
然而苏联撤走援助之后,工业化失去发展动力,城市失业人口激增。温铁军教授指出,西方曾经也出现过这一现象。
大量的城市劳动力无从着落,社会问题滋生,最终西方出现了街头运动,无数激愤的失业年轻人走上街头,向政府诉求个人利益,使得城市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
温铁军强调,任何问题都应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去看待,而不能生搬硬套,当年中国秉承着这一精神,发动了上山下乡运动。
当国家提出号召后,大量城市青年开始奔赴祖国的各个角落,哪里需要建设哪里就有知识分子的身影。当年的那代人满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
这里,温教授强调,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斯大林主义,他们都是在结合西方国家的国情上发展完善的体系,并最终形成的一种理论归纳,对于当时的中国其实无法直接套用。
新中国建立后,基本完成了以民族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环境,因此,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行上山下乡在那个年代很有必要。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当中苏处在蜜月期的时候,苏联提供了大量资本助力中国经济发展,此时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进城,但是苏联突然停止注资了,这些城市工人首要问题是吃饭问题,此时的情况异常凶险,毕竟民以食为天,若温饱难以解决,则后果不堪设想。
正如同军事理论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后勤保障无法做到位,那么军队哗变只是早晚之事。
套用到城市建设里也是一样,如果城市中突然出现大量失业人口,那么对社会的冲击力可想而知,若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那么将可避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
温教授还指出,当年上山下乡时,知识青年全部进入集体化组织进行农业生产,并没有指定具体分配到哪一农户家里,这样做的好处是,高效有序。
如果指定了某个知识青年去到某家农户,那么由此产生的组织成本将异常沉重,在集体化生产的条件下,大量城市失业人口不仅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同时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工业化建设效果还不明显的情况下,通过补充农业生产力,养精蓄锐,可为后来的工业化发展提前储存资本。
关于工业和农业这两个行业发展的区别,温教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精辟的指出,工业和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工业是资本驱动型的,有了大量资本就能高速发展,没有资本,就算充斥着大量劳动力也无法有明显的成效。
而农业不同,农业是生产力驱动型的,随着密集生产力的补充进来,农业的产出将大大提升。
当然当年的农业发展还不够发达,从今天工业化已经大规模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就可以看出,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只有在工业化的条件下,才能以提升数量级的效果发展。
隐忍的坚持,鲜花最终绽放
结合当年的国情,在工业发展受到阻滞的情况下,且农业环境还未大量工业化的条件下,将城市失业人口转移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是非常正确的。
第一,解决了大量城市人口生存的问题;第二,使得农业快速发展,为将来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因此,实事求是,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做出举措才是明智的选择,如果生搬硬套西方国家的发展政策,那么中国将会走入何种歧途我们不得而知。
上山下乡在那个年代是一项极为正确的国家战略政策,但是这背后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触目惊心的。
大量城市知识分子放弃了科学文化的学习,终日在田间地头劳作,可以说,这些知青失去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们原本可以在其他岗位上付出心血。
这些人里,一定含有许多本可以成为各行各业专家的人才,但是他们失去了那些年华,等到他们再回到城市,早已物是人非。
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一片赤子之心我们有目共睹,那个年代国家的发展毕竟还是牺牲了这部分人的利益。随着广大知识青年奔赴田间地头,导致中国出现了近十年的知识断层,为以后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但是正如温铁军教授所说,西方国家自有其国情在,我们无法按照别人的经验去发展,我们首先得尊重客观事实,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明智之举。
对这些知识青年个人来说,可能是有遗憾的一面,但是对国家来说将是利大于弊。而且,国家的发展惠及的将是这些知青的子孙后代,因此,看待任何事物都应该带有辩证性的思维、批判性的思维,不可一语否定。
经过上山下乡运动之后,缓解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使得人们各司其职,经济发展并没有因为苏联的断援而受到停滞。这与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农业就像是后勤储备大军,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提前打下了基础。
这一切都是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而出现的,彼时的中国已经实现了公有化,帝国主义在华资产以及封建残余基本被消灭殆尽,关乎国家民生大计的行业都已经掌握在国家手里,民族资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正如温铁军所说的,上山下乡就是为了缓解城市危机的。虽然上山下乡也有其局限的一面,但针对国情,实事求是,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基本、最可靠的思想。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