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有些人年纪轻轻,鼻子却越来越大,甚至五官都变了样?
有人以为是胖了,有人觉得是上了年纪的正常变化,但事实上,这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危险信号——一种叫做“肢端肥大症”的疾病。
这种病如果不早发现、早治疗,后果比你想象的严重得多,不仅仅是外貌变化那么简单!
这鼻子,怎么越长越大了?有个病例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一位40岁的女士来就诊,一进门我就觉得她的五官有点奇怪,鼻子比一般人更大,嘴唇也比普通人厚,眼睛却显得有点小。
她告诉我,这几年她的鞋码从37码变成了39码,戒指也戴不上了,更让她困惑的是,朋友见她都会问:“你是不是胖了?怎么脸变样了?”可她的体重并没有明显增加。
这听起来像是变胖了对吧?但如果你留意,她的体重并没有剧烈变化,变大的不是脂肪,而是骨骼、软组织和皮肤!这就是典型的肢端肥大症表现。
更可怕的是,这种病的“幕后黑手”往往是脑垂体瘤,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肢端肥大症到底是什么?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是一种由生长激素(GH)过度分泌引起的内分泌疾病,主要由脑垂体的良性肿瘤(垂体腺瘤)引起。
这种病进展缓慢,很多人直到病情严重才发现,平均确诊时间往往延迟5至10年。
它到底有多可怕?· 五官变形:鼻子变大、嘴唇增厚、下巴突出,甚至牙齿间隙变宽。
· 手脚变大:鞋码增加,戒指戴不上,手指变粗。
· 关节疼痛:由于软骨增生,很多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甚至关节炎。
· 糖尿病、高血压:大约50% 的患者会患上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压。
· 心脏疾病:长期高生长激素水平会导致心脏增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者可能会因心衰去世。
更让人后怕的是,如果不治疗,肢端肥大症的患者平均寿命会缩短10到15年。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只是“脸变大”这么简单,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严重的健康危机!
你是不是也在经历这些症状?有时候,疾病并不是一下子就让你倒下,而是悄无声息地改变你的身体。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以下这些变化,千万不要忽视:
1. 鼻子、嘴唇、下巴、额头变大,脸型发生变化
2. 手脚变大,鞋码变大,戒指变紧
3. 皮肤变厚、变油,脸上开始长皮赘
4. 关节疼痛,尤其是手指、膝盖、背部
5. 经常头痛,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
6. 容易出汗,手掌经常潮湿
7. 血糖升高,有糖尿病或高血压家族史
如果你有三个以上的症状,建议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尤其是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检测,以及脑部核磁共振(MRI),看看有没有垂体瘤。
很多人害怕听到“脑瘤”两个字,但别紧张,肢端肥大症的垂体瘤大多是良性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成熟。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
1. 手术切除垂体瘤如果肿瘤较小,医生通常会建议手术切除。
微创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已经非常成熟,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大部分患者的生长激素水平可以恢复正常。
2. 药物治疗如果手术不能完全切除肿瘤,或者患者不适合手术,可以用生长激素抑制剂(如奥曲肽、兰瑞肽)来控制病情。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生长激素的分泌,改善症状。
3. 放射治疗对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或者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伽马刀或质子治疗可以帮助缩小肿瘤,减少生长激素的分泌。
拖着不治会怎样?如果不治疗,患者的病情会逐渐恶化,最终可能会因为心脏病、糖尿病、严重的关节病变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
为什么很多人发现得太晚?有些疾病来的凶猛,你一眼就能察觉,比如突发中风、心梗。
但肢端肥大症是“温水煮青蛙”式的疾病,它的变化是慢慢发生的,很多患者甚至10年后才发现自己有问题。
有个病人,50岁才确诊,但回头看看他的老照片,30岁的时候鼻子还是正常的,40岁开始五官慢慢变大,直到50岁才觉得不对劲。
如果他早10年发现,也许就不用承受那么多并发症了。
所以,平时多看看自己的老照片,对比一下有没有明显的面部变化,这也是一种简单的自查方法。
误区别踩,这些说法都是错的!很多人对肢端肥大症有误解,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下面几个误区要特别注意:
❌ “变胖了所以脸变大了?”
➡ 错!肢端肥大症的变化不是脂肪堆积,而是软组织、骨骼的异常生长,这和普通的发胖完全不同。
❌ “年纪大了,脸变大是正常的吧?”
➡ 错!正常的衰老不会让鼻子、下巴、手脚都变大,如果有这些变化,一定要引起重视。
❌ “这病就是长得丑一点,没啥大不了的吧?”
➡ 大错特错!肢端肥大症不仅影响外貌,更严重的是它会影响内脏、关节、代谢系统,甚至减少寿命,需要尽早干预。
肢端肥大症虽然不是常见病,但它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类似的变化,不要犹豫,及时去医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避免严重的健康问题,别等到不可逆的时候才后悔!
医学信息来源:
· 《2022年中国内分泌疾病诊疗指南》
·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研究数据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内分泌疾病防治建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