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身体为什么会水肿

很多人以为水肿只是喝水多了、睡觉姿势不对,或者晚上吃了太咸的东西。但水肿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健康问题,甚至是严重的疾病。

特别是长期反复水肿的人,千万别掉以轻心。医生直言:水肿的原因多种多样,弄清楚是哪种问题导致的,才能对症处理,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水肿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水肿就是体内的水分跑到了不该去的地方,比如皮下组织、器官间隙等。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管会保持“水量平衡”,让水分在血管内外自由流动。如果这个平衡被打破,比如血液里的蛋白减少、血管渗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水分就会滞留在组织里,形成水肿。

但问题是,水肿的“幕后黑手”有很多,找不到真正的病因,就容易误治甚至延误病情。

有些水肿是无害的,比如久坐久站、吃太咸、睡觉姿势不对导致的“暂时性水肿”,只要改善生活习惯,它自己就会消退。

但有些水肿,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些水肿是正常现象,哪些水肿需要特别警惕。

第一种:吃太咸、喝太多水引起的水肿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晚上大吃一顿火锅、烧烤,第二天早上照镜子,发现脸肿了一圈,甚至眼皮也肿得睁不开。

这其实是饮食导致的短暂性水肿。盐分摄入过多,身体会通过“锁水”来平衡体内的钠浓度,导致水分大量滞留在组织间隙,形成水肿。

这种水肿一般不严重,喝点温水、多排尿,第二天就恢复了。

第二种:久坐、久站导致的下肢水肿
上班族和空姐最容易遇到这种情况。

长时间坐着不动,双腿血液循环变差,静脉中的血液回流受阻,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就形成了水肿。 这种水肿通常发生在脚踝、小腿部位,站起来活动一下,或者抬高双腿休息,水肿就会逐渐消退。

但如果每天都肿,而且休息后也不消退,就要警惕是否有静脉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的问题。

第三种:月经前的激素性水肿
很多女性在月经前一周,会觉得自己“胖了一圈”,体重莫名其妙增加1-2公斤,脸也变圆了,双腿也肿胀。 这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波动,导致体内水分滞留,通常在月经来潮后,水肿就会自然消退。

这种情况不需要特别处理,但如果水肿严重,影响生活,可以适当减少盐分摄入,促进水分代谢。

第四种:肾病引起的水肿,常见于眼睑和下肢
如果你每天早上起床都发现眼皮肿,按压后皮肤会留下一个小坑,而且没那么快弹回来,那就要警惕肾脏问题了。 肾脏是人体的“排水站”,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

如果肾功能受损,比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蛋白质大量流失,血液中的蛋白浓度下降,水分就会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水肿。 这种水肿一般从眼睑开始,逐渐发展到腿部,甚至全身。

如果同时出现尿液泡沫多、尿量减少、疲劳乏力等症状,建议尽早检查肾功能和尿蛋白情况。

第五种:心脏病导致的水肿,通常从双脚开始
心脏就像一个强力水泵,负责把血液泵到全身各处。

如果心脏功能减弱,比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等,血液回流变差,静脉中的血液淤积,就容易导致下肢水肿。 这种水肿通常是“对称性”的,从双脚踝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腹部和肺部,导致呼吸困难。

如果水肿伴随气短、胸闷、乏力,建议尽快就医,检查心脏功能。

第六种:肝病引起的腹水和全身水肿
如果水肿出现在腿部,还伴有腹胀,甚至腹部摸起来像装了水袋,那可能是肝脏出了问题。 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疾病,会导致蛋白合成减少,血管内的渗透压降低,大量液体渗入腹腔,形成腹水。

这种情况通常伴随食欲不振、皮肤发黄、容易疲劳等症状,需要尽早检查肝功能。

第七种:内分泌紊乱导致的水肿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也会导致水肿,特别是面部和四肢的“黏液性水肿”。 这种水肿不像普通水肿那样按压后会出现凹陷,而是皮肤摸起来较厚、较硬,有点浮肿但不留坑。

甲减通常还伴有怕冷、嗜睡、皮肤干燥、脱发等症状,如果长期出现这些表现,建议检查甲状腺功能。

如何判断自己的水肿是否需要就医?
如果水肿一两天内消退,或能找到明确的原因(比如熬夜、吃太咸),那一般不用担心。

但如果水肿持续时间长、按压后皮肤回弹慢、伴随其他身体不适,比如尿少、胸闷、呼吸困难、疲劳等,那就要尽早去医院检查。

如何预防和改善水肿?

1. 控制盐分摄入,成年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

2. 保持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久坐久站。

3. 多喝水但不过量,避免水分滞留。

4. 保持良好的作息,减少熬夜,避免内分泌紊乱。

5.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肾病、心脏病、肝病家族史的人,早发现早治疗。

别再以为水肿是小事了!有些水肿只是暂时的,但有些水肿可能是身体在向你求救。 如果你长期反复水肿,千万别拖延,尽早检查,别等到病情加重才后悔!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 内科学(第九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赵立平, 等. 人体水盐代谢异常的病理机制及其临床表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20.

3. 李建华, 等. 慢性肾病患者水钠潴留机制研究.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