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为什么会感动


在一部史诗题材的大剧中,宏大与真实该如何共存不悖?最近,由腾讯影业、新丽传媒、阅文影视“三驾马车”联合推出的现实题材当代大剧《人世间》便为这一文艺创作的难题打了个样。




提及《人世间》,不少人并不陌生。原著小说曾获“茅盾文学奖”,由知名作家梁晓声创作,本身便是一部横贯50年的中国家庭“史诗”:


其故事围绕东北某省会城市的周家五口展开,从20世纪60年代末绵延至21世纪,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在周家,周父是根红苗正的老建筑工人,长子周秉义响应号召上山下乡;长女周蓉为追求浪漫爱情远赴贵州插队;小儿子则留在城市,成为一名工人……不同的选择下,时代的剧变中,十几位平民子弟由此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梁晓声曾坦言,“人世间”是个远大于人间的概念。



如此宏大的题材投上荧屏,如何让观众不疏离、动真情?可喜的是,《人世间》1月28日登陆央视等平台即迎来热播;而剧集中最能打动人的,正是那股踏实、亲近的“真实感”。


从目前展出的内容来看,这种“真实感”贯穿《人世间》,也构成了这部剧集最独特的气质——拿前几集来说,当居委会提出,周家需要派出一位青年下乡,懵懂无知的年轻人们无比兴奋,周家妈妈却忧心忡忡,父亲则在沉默中确定了离家孩子的人选——一个真实中国家庭的形象瞬间得以呈现;至于剧中的布景,细致如火炕、土路、泥炉,都在尽可能还原时代的真实场景,也有观众因此感慨,“看多了冷光磨皮的滤镜,接地气的场景竟如此令人沉浸。”


近些年,部分国产剧集的确在与“真实感”渐行渐远:神剧中几百里外击毙敌人,偶像剧中如同豪宅的大学生宿舍,古装剧中原地起飞、刀枪不入的主角光环……层出不穷的浮夸与奇葩设定背后,很大程度是吸引观众眼球、给予感官刺激的市场需要。



但这一众作品中,能收获好评,被人铭记,乃至引发思考的又有多少?换句话说,好的艺术作品是现实的投射,“真实感”正是引领观众走进主创内心世界的先决条件;而要做到这些,首当其中的便是尊重生活、尊重常识。


在这一点上,《人世间》的表现堪称可圈可点。“尊重常识”首先表现在服化道等硬件设备上。据称,主创团队辗转长春、哈尔滨、贵阳等地拍摄,搭下4万平米布景,还为老道具搭建了一千多平米的道具库,堪称用尽了心力。


而在硬件之外,剧情的设置、逻辑的走向则是“真实感”更高维度的来源。用编剧王海鸰的话说,《人世间》是一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剧集,“宏观是大的骨架,真实的细节才是骨架上的血肉。”


原著作者梁晓声甚至提出,《人世间》的原著从一开始就是“反戏剧、重真实”的,“我们按照社会学各阶层分析的方法来设计人物命运;而不是按照一般戏剧规律,让工人成为大老板。我们觉得这更符合现状。”也正是基于这种踏实、朴素的创作观,《人世间》才能将知青岁月、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中国社会近50年来的巨大变革汇集到一部作品,最终以令人可知、可感、可信的形态予以呈现。



回望人类文艺创作的历史,也只有这类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经典。毕竟,热点和段子只会是一时的风潮,与人性相通、与生活相连的内容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也是为什么主创团队有底气表示,《人世间》并不会刻意考虑市场的需求,“这部作品要向现实题材致敬,向40年来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添砖加瓦的各类人物致敬,尤其向底层的、坚韧的、普通的、而又坚持做好人的人致敬。”他们相信只要忠于这些本质,便自然会打动观众。


值得高兴的是,《人世间》得到了颇为热烈的反响,这也是近几年人民文化欣赏水平逐渐提高的表现。人们越发希望看到踏实讲好故事、切实走入人心的作品,文艺创作领域开始涌起现实题材作品井喷的浪潮。以此次剧集的版权方、出品方之一的腾讯影业为例,在几年前就提出要“观照现实,讲好中国故事”,开始系统布局现实题材。《人世间》是腾讯影业和阅文影视“时代旋律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第一部是去年七一上映的电影《1921》。


从这点来看,《人世间》这次无疑为行业开了一次好头:影视作品不仅仅是消遣,更应该提供一份营养。最吸引也最打动观众的,并不一定是夸张的声光视效;回归艺术创作的原则,呈现出最细腻、最动人的真实,已然足以温暖人心、感动人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