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为什么以《边城》命名,而不是“翠翠的故事”?
作者:李清浅
小说为什么以《边城》命名,而不是“翠翠的故事”?
今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边城》的故事情节,以及沈从文先生以“边城”命名这部小说的深刻寓意。
《边城》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川湘交界的茶峒,有一条小溪,溪旁的白塔底下,住着翠翠和老船夫爷爷,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比赛,偶然邂逅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一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再次去看龙舟,这次没有遇到傩送,却遇到了傩送的哥哥天保大老,天保大老对翠翠一见钟情,并托媒人去提了亲。
因为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所以并不愿意答应这门婚事,但因为害羞及猜不透爷爷的心思等原因,翠翠也没有明确拒绝,与此同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碾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但傩送却宁肯要一只渡船,而不是碾坊。
发现爱上同一个人后,天保与傩送两兄弟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选择。傩送有着竹雀一样的好嗓子,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打算退出角逐,驾船远行做生意,却不小心出了事,淹死了……
老船夫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震惊,跑去城里拜访船总顺顺,顺顺却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而不久前,傩送也因误会翠翠对自己的感情,驾船远行了。
受了打击的老船夫心情沉郁地回到家,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倒了,而爷爷也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料理完爷爷的后事后,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一起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确切地说,这篇小说就是翠翠的故事,但是沈从文为什么将小说命名为《边城》,而不是“翠翠”,或者“翠翠的故事”呢?
张新颖先生在《沈从文精读》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因为《边城》换成了“翠翠的故事”,就会简单了很多,单薄了很多,“边城”不止是一个地理环境,它还是一种不同的文化,一种不同价值的体现。沈从文写边城,就是写“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点事情”。“边城”不是为了翠翠才存在的,边城是和翠翠一道出现在作品中的,它们共同成就了这部作品,甚至可以说,翠翠是边城的一个点,一点线,一支动人的曲子。或者说,翠翠是边城的一个例子,一个代表。沈从文作品里的景物描写,风土人物,人情刻画,不是“背景”,而是“前景”,不是陪衬而是主体。
边地风俗淳朴,淳朴到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沈从文选择写妓女来突出边地人情,实在有挑战世俗社会价值的意思,但这挑战,换个人来处理,就极有可能处理得突兀、僵硬,而在沈从文写来,却非常自然,自然到让人觉得,在这个地方作妓女就一定是这个样子。他写妓女多靠商人维持生活,恩情所结,却多在水手。写妓女和水手的感情,简直就是写一种奇特而朴素的爱情。
“感情好的,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咬着脖颈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在岸上蹲着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尤其是妇人,情感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那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那个男子在桅子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烟,性格强一点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
这里可以见出沈从文叙述的一个典型而重要的特征。他写的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妓女和水手,也不是具体的某时某刻的场景,他写的是复数,是常态,但奇妙的是,这对于复数和常态的叙述却异常逼真。不同于一般对复数人物和常态情景叙述的平板和面目模糊,沈从文的叙述,能以非常生动鲜活的细节和特殊性处理,达到复数人物和常态情景的具体性。这样的叙述特征,在沈从文的许多作品里都能见到。在这里他通过写复数妓女的常态生活而见山城的风俗人情,也见一种不同的道德、价值和文化。
“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叙述的话头一转,“挑衅”般地扯出“读书人的观念”、“城市中人”来,可不是无端起事:即使我们姑且承认沈从文的《边城》是他用文字造的一个桃花源,那这个桃花源,也不是用来做逃避的去处的,它具有积极的反叛性。
它要“挑衅”和反叛的世界,在翠翠的生活世界之外。翠翠生活世界的圆周,最大就只是“边城”的世界。(引自《沈从文精读》)
所以,读这本小说,不能只看故事情节,也要看风土人物,人情刻画,最重要的是看边城一地的人性之美。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changanjie-read。本期责编:李雨凡
长安街读书会
相聚长安街,走读长安街。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近千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青联委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刚刚
长安街读书会长安街读书会: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自助申请入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