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提起生物界的“直肠子”,很多人会想到小鸟,因为它们肠子短,只能边吃边拉。
生活中,一些人可能有相似的困扰:刚吃完饭就产生便意,这到底是“直肠子”还是肛肠疾病的提示?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厘清正常情况和器质性疾病的区别,并告诉你几个规律排便的技巧。
受访专家
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二部主任医师 郑丽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卢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徐志洁
吃完就拉,可能是胃结肠反射
进食中或者进食后不久就要去厕所,其实是一种生理现象,这种进食后胃充盈反射性引起结肠运动增加的现象称为「胃结肠反射」。
胃结肠反射是一种生理调节胃肠道运动的功能。胃内接收食物后通过神经反射作用,结肠出现运动,促进大便排出。
根据临床观察,多数中国人都习惯在清晨排便。因为人在早上起床后会产生起立反射,且早餐后胃结肠反射最强,会刺激结肠蠕动,形成排便反射。这时如厕可排空整晚代谢产生的“废料”,有助预防肛肠疾病。
还有一些人肠胃蠕动加快,产生胃结肠反射,让人产生便意。
如果上述“吃完就拉”的现象持续了很多年,并且大便性状没有异常,那么一般无需处理,以观察为主。平时不要吃生冷刺激食物,注意保暖,压力不要太大。
若情况比较严重,仍需到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哪种“直肠子”提示器质性疾病?
有一些情况很可能是病理性的,比如大便性状改变(如变稀不成形、有血液或者粘液、有腹痛、消瘦),那么需进行相关检查,最直观和准确的就是肠镜检查。
如果确认肠道没问题,可以服用调节神经及肠道动力的药进行调理。
通常上述“直肠子”现象发生在两类人身上:
老年人
“直肠子”多见于老年人,原来没有腹泻史,近一段时间大便突然不正常,便次并不很多,但不成形。常常便中带血或有脓血,并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人也疲倦乏力。
按肠炎治疗没有效果,抗菌药不能缓解症状。若出现这种情况需抓紧检查,特别在大便潜血出现阳性时,应尽快做钡剂灌肠造影或结肠镜,以免贻误时机。
年轻人
有些年轻人有不规则的腹痛、腹泻。有的受凉即泻,有的多食即泻,有的精神紧张或情绪受刺激也泻。这种腹泻几次后便自动停止,或者与便秘相交替。
大便只稀不臭、无脓血、偶尔带少许黏液,化验检查正常。这属于功能性腹泻,是由于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
这种情形不需要服用很多抗生素,只需用些调节肠道运动功能的药物和保护胃肠黏膜的药物。止泻后注意饮食规律,消除过度紧张、疲劳及去掉某些心理和情绪障碍,以防止症状复发。
排便最佳频率是一天几次?
徐志洁表示,两三天排便一次或一天1~3次都算正常范围。
郑丽华表示,排便次数并非衡量胃肠道健康的唯一指标,大便的性状、颜色,以及人们的自身感受也很重要。大便如果呈现黑、红、白3种颜色,一定要警惕。
当肠道内出血量较少且速度慢时,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排出的大便多为黑色;
如果出血量较多,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排出的粪便为红色;
“白”即陶土色,可能是肝胆、胰腺疾病导致的胆道梗阻,引起胆汁分泌不畅,从而导致大便颜色变浅发白。
偶然出现大便颜色异常不必太担心,可以回想近期是否有特殊情况,比如进食了某些食物或药物,如补血铁剂、口服活性炭末、蔬菜摄入过多或接受抗生素治疗,都可能导致大便颜色的变化。
要想排便规律,建议做几件事:
培养排便反射
可在每天清晨或某个固定时间如厕,如厕时间最好在5~10分钟内,否则会增加痔疮风险。
进行饮食调整
便秘人群每餐应多吃些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比如猕猴桃、火龙果等带籽的食物,同时要保证足量饮水。
腹泻患者应少吃或不吃生冷、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对某些食物不耐受的人群,尽量避免食用。
如果排便规律突然被打乱,也不必太过惊慌。
可以想想自己近期的情绪、行为习惯是否发生了变化;
检查是否有便血情况,去医院排查器质性病变;
长期便秘者突然排便通畅或长期腹泻者突然便秘,应尽早去医院就诊,警惕癌症风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