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伤病还是手术之后,或者是健身锻炼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的松懈,我们都会发现身上的肌肉块变小了,肢体的围度变细了,肌肉无论是绷劲还是放松的时候都比原来变得软了、松垮了,而且力量也会变小,同样的动作完成起来会觉得比原来更吃力,甚至是根本不能完成。这些现象,就是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根据其发生的原因,可以分成四种:
1、神经源性肌萎缩:
通俗地讲,就是由于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或者受到损伤,而造成受损部位之下的,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的肌肉萎缩。
这种肌肉萎缩的例子听起来都很惨痛。比如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就是因为得了一种叫做脊髓侧索硬化症的病,神经系统出了问题,目前全身的肌肉都极度萎缩无力,胳膊和手的力量小到连鼠标都不能使用。再有,就是外伤的时候损伤到神经,甚至把神经割伤切断了,都会造成这些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神经源性肌萎缩是由神经的损害引起的,所以神经本身治不好,不能恢复功能,肌肉的萎缩就不可能根治。而神经细胞又不象骨骼细胞一样损伤了会再生,所以治疗的难度也就相当大。
2、肌源性肌萎缩:
这是由于肌肉本身的病变造成的肌肉萎缩,比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三十多岁的人大概都应该对王朔的一本叫做“永失我爱”的小说有印象,里面的主人公就是得了进行性肌无力,一点一点地因为身体上每一块肌肉都逐渐萎缩无力,而只能眼看着自己慢慢地死去。
最为常见的,也是危害相对小一些,同时是能够通过康复功能练习彻底治愈的,是以下这两种类型。
3、废用性肌萎缩:
这种肌肉萎缩最常见,治疗起来会花费时间和吃苦受累,但是比较容易。
肌肉要想维持它的功能和形态,也就是力量的大小和体积,就必须经常给予运动刺激。如果48-72小时没有重复上一次的运动刺激,那么力量就不能维持在上次练习的水平了。换句好理解的话就是:只要两三天没有练习,肌肉的力量就会下降,不能保持原来的状态。(所以长期卧床的患者,因为下肢没有走路这种刺激,双腿会细得惨不忍睹!同样道理,要练习健身健美就至少需要隔天训练一次,不然就保不住肌肉的大块头!)
所谓废用,就是停止不用,就是肌肉不收缩了(或者收缩得太少,强度太弱)。在正常状态下,我们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就可以维持肌肉的基础力量。但是在手术和伤病之后,不可能马上活蹦乱跳,必须有一定的制动保护,组织才能生长愈合。这就需要打石膏,戴夹板支具,用拐,戴三角巾悬吊保护,卧床休息等等,肢体肌肉的活动就减少了,甚至是停止了(石膏固定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制动,或者是部分制动造成的肌肉废用(所以要破除“养病”“养伤”的简单观念)。
我们知道肌肉不运动肌力就会减弱,所以制动废用之后,肌肉就会萎缩,不论是功能上还是形态上都会下降,这也就是废用性肌萎缩了。因为当肢体制动之后,肌肉的主动收缩减少甚至是停止,反射引起的肌肉收缩也大大减少,神经的运动冲动减少,肌肉的代谢就会异常,分解大于合成,肌肉就会萎缩,不但力量变小,体积也会变小。
万幸的是,废用性肌肉萎缩是可逆的(太严重的也不可以,肌肉纤维化之后就没有可训练性了!所以肌肉萎缩不能等,要尽早开始康复练习!),经过适时适度的康复功能练习是可以恢复肌肉的力量和形态的。但是肌肉萎缩发生得很快,恢复起来很缓慢。
4、关节源性肌萎缩:
如果是关节(肩、肘、腕、髋、膝或者踝关节)损伤或者是做了手术,那么除了上面说的废用性肌萎缩,还有一种关节源性肌萎缩,会加重加快肌肉的萎缩速度和程度!
机制就是由于关节损伤(会损伤到一些关节内的神经和感受器),和损伤带来的炎性反应,刺激了关节内外的一些感受器。机体知道自己受伤之后,就会保护性地抑制受伤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避免疼痛和加重损伤,就因为这种抑制机制,肌肉萎缩就更严重了。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在伤病和手术之后肌肉会萎缩,肌力会下降。而良好的肌肉力量正是保护关节软骨和韧带,维持关节的稳定和运动功能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必须尽早开始康复功能练习,来维持和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的过分萎缩,促进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同时避免在活动中再次受伤。
来源:新浪博客
欢迎订阅此账号:康复医学网
微信平台ID:cnkfyx (每天推送最新康复资讯)
主编微信ID:721786001(为你的康复健康护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