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面食,在历史长河流传上千年,发展至今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馅料更是复杂多样。
例如:鲜肉馄饨,鲜虾馄饨,菜肉馄饨,红油抄手(馄饨),三鲜馄饨,京味馄饨,翡翠馄饨,元宝馄饨,潮州大馄饨,茶香馄饨,抄馄饨,煎馄饨,拌馄饨,炸馄饨...
说着口水都要流下来,回归正题,那么“馄饨”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种说法,相传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人接二连三骚扰汉朝边疆的百姓,烧杀抢掠,令老百姓每日惶惶不安。
匈奴人的首领,一个姓浑,一个姓屯,这两人悍戾凶横,老百姓对他们又怕又恨,于是将肉馅包进面皮里,下锅煮了吃,并取“浑”和“屯”之音,将这两种食物称为“馄饨”。
他们吃下馄饨希望能早日赶走匈奴人,过上太平日子。
第二种说法,是四大美人之首——西施的传说。
西施是春秋时期的越国人,她的美貌传遍十里八乡,传到了吴王夫差的耳中。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后,西施被人带到吴国,献给了夫差。
见到西施倾国倾城的容貌,夫差立刻为之倾倒,将她奉养在宫中,荣宠不尽。
然而被迫离开故国,西施恨透了夫差,但为了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知道自己不能意气用事,她一方面假意迎合夫差,另一方面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帮助越王复国。
过了几年的光阴,有一年冬至,夫差抱怨宫中佳肴早已吃腻,一点动筷子的欲望都没有。
听了夫差的话,西施亲自下厨,用清水和面,做了一些面皮,又包上剁好的肉馅,做成一个个精致的小面点,将小面点放进烧开的水中,待浮起来捞出盛进碗里,倒入鲜美的汤汁,撒上翠绿的葱花,最后滴上几滴提味的酱汁。
当西施将这碗小吃端给夫差,夫差只是闻了闻味道便胃口大开,狼吞虎咽地将一整碗吃光,他摸着肚子,问西施:“美人儿,这美食可有名字?”
西施看着夫差,心里暗想,这个昏君,整日饮酒享乐,昏庸无道,真是混沌不开,于是随口道:“回大王的话,此面食叫作馄饨。”
夫差一点也没有听出西施话里的嘲讽,一个劲称赞好名字。
此后,西施更是想尽办法取悦夫差,令本就沉溺酒色之中的夫差彻底不理朝政,吴国也渐渐衰败,勾践找到机会回到越国,举兵将吴国打败,报了亡国之恨。
西施也凭借自己的美色和忍耐,为故国的复兴出了一份力。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施,将这种简单易学的美味小吃在千家万户流传开来,在许多地方有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习俗。
在不同的地方,馄饨有不同的名字,在四川叫作抄手;在湖北叫作包面;在江西叫作清汤,在广东叫作云吞。
在你的家乡,馄饨又叫作什么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