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jiāng láng cái jìn)
- 字面意思:江淹(南朝文人)的才华枯竭了。
- 深层含义:比喻人原本才华横溢,后来却灵感枯竭,无法再创作或发挥才能。
- 情感色彩:(中性/略带贬义)多用于惋惜才华衰退或批评不思进取,偶带自嘲意味。
典故出处
1. 《南史·江淹传》
- 原文:“(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 背景:江淹年少以文章闻名,晚年梦到郭璞(晋代文学家)索回“五色笔”,自此文采大减,“江郎才尽”由此传世。
2. 《诗品·卷中》(南朝梁·钟嵘)
- “淹才尽于暮年,非无其才,乃志昏于高位也。”
- 扩展:后世认为江淹因官场事务繁忙荒废创作,成语引申为“才华被世俗所累”。
结构分析
- 主谓式成语
- 江郎(专有名词,指江淹) + 才尽(主谓结构:才华耗尽)。
- 逻辑关系:以具体人物经历为喻体,强调“才华由盛转衰”的不可逆性。
现代用法与例句
1. 文学批评
- 这位作家近年的作品重复套路,被读者嘲讽为“江郎才尽”。
2. 艺术领域
- 画家连续三场画展反响平平,媒体质疑其是否已江郎才尽。
3. 职场自嘲
- 连加一周班后,我对着空白PPT苦笑:“真是江郎才尽,一个字也憋不出来!”
4. 历史评述
- 王安石变法后期策略混乱,反对派斥其“江郎才尽,强弩之末”。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 黔驴技穷(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如“骗子黔驴技穷,当场被抓”)
- 才思枯竭(侧重灵感缺失,如“作家 deadline 前才思枯竭”)
- 偃旗息鼓(停止行动,如“创新项目因资金问题偃旗息鼓”)。
反义词
- 文思泉涌(灵感充沛,如“李白醉酒后文思泉涌”)
- 才华横溢(天赋出众,如“莫扎特幼年便才华横溢”)
-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后爆发,如“科研十年,终得厚积薄发”)。
易错点
1. 错别字
- “江朗才尽”(“郎”误为“朗”,音同致误)
- “江郎材尽”(“才”误为“材”,语义偏离)。
2. 误用场景
- 褒义误用:“他退休后江郎才尽,专心种花养鸟。”(宜用“返璞归真”)
- 正确用例:“网红作家过度商业化写作,终落得江郎才尽的下场。”
文化冷知识
- 江淹的真实人生
江淹并非“才尽”,晚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停止创作实因投身政事,《恨赋》《别赋》仍为传世名篇。
- 西方对照
希腊神话中“缪斯女神离去”导致诗人失聪,与“五色笔被夺”异曲同工,反映东西方对灵感源泉的想象。
- 现代科学解释
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创作瓶颈”,脑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压力会导致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下降,影响创造力。
相关成语延伸
- 盛极而衰:事物发展到顶峰后衰退(如“帝国盛极而衰”),侧重客观规律。
- 昙花一现:短暂辉煌后消失(如“网红产品昙花一现”),强调时间短暂。
- 方枘圆凿:格格不入导致失败(如“传统思维与新技术方枘圆凿”),突出矛盾性。
当代启示
在追求创新的时代,“江郎才尽”的危机感无处不在——
- 个人层面:保持终身学习,警惕“吃老本”(如程序员持续更新技术栈)。
- 教育层面:避免应试教育扼杀创造力,培养“可持续才华”(如芬兰教育模式)。
- 商业层面:企业需迭代产品,防“创新乏力”(如诺基亚手机业务衰落案例)。
苏轼《稼说送张琥》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真正的才华,应是不断生长的生命之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