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qìng zhú nán shū
【含义】罄指用尽,竹是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简。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原指要写的事太多,写不过来,后用来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强调罪恶极其深重 。
【出处】出自《旧唐书·李密传》,李密在讨伐隋炀帝的檄文中写道“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以夸张手法极言隋炀帝罪行之多 。
【故事内容】隋朝末年,整个天下被阴霾笼罩,百姓深陷水火,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便是昏庸无道的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生性奢靡,对享乐有着无止境的追求。他即位后,便开始大肆兴建宫殿。洛阳西苑的建造堪称劳民伤财的典型,这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方圆达二百余里。苑内亭台楼阁星罗棋布,造型精巧,雕梁画栋,极尽奢华。工匠们用从各地搜刮来的奇珍异宝装饰宫殿,还开辟了人工湖,湖中堆起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为了早日完工,无数百姓被强行征调,他们背井离乡,每日从早到晚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监工们手持皮鞭,稍有不满便对百姓肆意抽打。许多人不堪重负,累死在工地,尸体随意丢弃,无人掩埋,家属们悲痛欲绝,哭声回荡在每一处村落。
对外,隋炀帝好大喜功,三次远征高句丽。每次出征,都征调了百万之众的士兵和民夫。士兵们被迫离开家乡,奔赴遥远而陌生的战场,生死未卜。民夫们则要负责运送粮草和物资,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战争的损耗巨大,百姓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赋税来支持战争开销,家中的青壮劳动力被征走后,田地无人耕种,大片庄稼荒芜。战争的失败更是雪上加霜,无数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老弱妇孺无人照料,只能在饥饿与寒冷中苦苦挣扎。
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和战争的巨额耗费,隋炀帝还横征暴敛,不断加重百姓的赋税。原本百姓辛勤劳作一年,尚可勉强维持生计,如今大部分收成被官府无情搜刮,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面对百姓的反抗,隋炀帝毫不手软,采用残酷的镇压手段。他派出军队,对反抗的百姓进行血腥屠杀,不论男女老幼,一概不放过。监狱里人满为患,酷刑折磨成了家常便饭,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敢怒而不敢言。
李密
这时,一位名叫李密的有志之士挺身而出。李密目睹了百姓的悲惨遭遇,心中充满了对隋炀帝暴政的愤慨。他深知,只有推翻隋朝的统治,百姓才能重获新生。于是,他奋笔疾书,起草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在檄文中,李密以激昂的笔触,历数隋炀帝的累累罪行,他悲愤地写道:“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意思是,哪怕砍光南山所有竹子做成竹简,也写不尽隋炀帝的滔天罪行;就算引来东海全部波涛,也冲洗不完他的深重罪恶。
这篇檄文仿佛一道曙光,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百姓们争相传阅,压抑已久的情绪瞬间爆发,纷纷响应李密的号召,加入到反抗隋朝统治的队伍中。各地起义军如星火燎原般崛起,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最终,在各方势力的共同打击下,隋朝走向了灭亡 。“罄竹难书”这个成语,也因这段历史,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罪大恶极、难以尽述的人或事,时刻警示着后人,暴政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