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饿着饿着就不饿了

“饿一饿”,真能带来健康奇迹?

“可别把自己饿着啦!” 相信大家对长辈们这句关切的唠叨都不陌生。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挨饿似乎是件对身体极为不利的事,一提到挨饿,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等画面。但你能想象吗?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逐渐浮出水面:相较于每餐都吃得饱饱的,适当饿一饿,竟能给身体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退休后的孔大爷,日子过得悠闲却稍显单调。本应享受惬意晚年的他,却被一个小烦恼缠上了。每次吃完饭,胃里就像塞了个小疙瘩,隐隐作痛,可去医院做了各式各样的检查,结果却都显示正常,这可把孔大爷愁坏了。

一天,孔大爷像往常一样出门散步,正巧碰上邻居老张。一番闲聊后,孔大爷忍不住倒起了苦水。老张听完,神秘地笑了笑,说道:“你还不知道吧,不是每顿饭都得吃得撑撑的,有时候适当饿一饿,身体反而更健康,说不定还能多活 20 年呢!”

“饿一饿能长寿?这咋可能,不会是谣言吧!” 孔大爷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在他心里,吃饭就该吃饱吃好,饿肚子怎么能和长寿挂上钩呢。然而,事实真如老张所说吗?

饿一饿,真能多活 20 年?

其实,关于 “饿一饿” 的研究,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已展开。当时,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和威斯康星大学分别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两项长期实验。研究人员将猴子分为两组,一组正常进食,另一组则每天进食量减少 30%。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吃得少的猴子,最长寿命竟超过了猴群平均寿命 20 岁。而且,当它们步入 30 岁后,无论是外貌还是行为,都几乎看不到明显的衰老迹象,仿佛时间在它们身上按下了慢放键。

在众多相关研究中,有一个名为 CALERIE 的项目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项长期跟踪研究,研究人员挑选了 218 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在整整 2 年的时间里,受试者们需要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只摄入身体所需能量的 75%,通俗来讲,就是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在这期间,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监测。

两年过去,奇迹发生了。这些原本普通的受试者,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体重减轻了,原本居高不下的血糖开始趋于正常,血脂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血压降低,激素水平更加稳定,就连情绪也变得愈发平和,不再像从前那样容易焦虑、烦躁。

就在去年 5 月,权威医学期刊《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重磅研究论文。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巧妙地为果蝇制造出饥饿感,然后将它们分为两组,分别提供支链氨基酸含量不同的食物,一组含量低,一组含量高。实验结果令人惊叹:那些产生饥饿感的果蝇,寿命竟比普通果蝇延长了许多。在相同存活率的情况下,饥饿组果蝇的平均寿命,几乎达到了正常组的 1.5 倍。

综合这些研究成果来看,虽说 “饿一饿能多活 20 年” 的说法有些夸张,但适当饿一饿,确实能给身体带来诸多益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为何适当饿一饿,身体会更好?

这些神奇的变化,很可能与人体细胞内一种名为 “自噬” 的机制密切相关。当我们的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仿佛触发了一个隐藏的 “清洁开关”,自噬机制被瞬间激活。它就像一位勤劳的清洁工,在我们身体的各个角落忙碌起来,仔细清理那些堆积在细胞内的有害物质,以及受损、老化的细胞。经过它的一番努力,身体内部环境变得更加清洁、健康,细胞得以轻装上阵,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反之,当我们每餐都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食物时,这个原本高效的清洁机制就像陷入了一团乱麻,工作效率大幅降低。有害物质在体内越积越多,就像垃圾堆满了房间,逐渐侵蚀着我们的健康,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不过,这里所说的 “饥饿”,绝非让你完全断食,饿到头晕眼花。而是倡导一种适度的饥饿,每餐吃到七分饱,给身体留下一些 “回味” 的空间。这种适度的饥饿,就像是给身体按下了一个温柔的重启键,让身体各项机能得以更好地运转。

具体来说,适当饥饿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让胃肠道这个 “消化工厂” 更加高效地工作,增强胃肠道的蠕动能力。对于那些长期被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困扰的人来说,适当饿一饿,就像是给胃肠道注入了一股活力,帮助它们重新找回往日的顺畅。

同时,适当饥饿意味着减少了热量的摄入,从源头上限制了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取。这对于保护我们的心脑血管内皮细胞有着重要意义,就像给血管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此外,每餐只吃七分饱,还能有效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患有 2 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这无疑是改善病情的一把 “金钥匙”。

适当饿一饿,助力改善这三种疾病

部分胃病

近年来,我国胃病患者的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发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追根溯源,这与我们日常不良的饮食习惯密不可分。长期饮食不规律,有时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一顿饭恨不得吃下几天的量;还有对重口味食物的过度偏爱,这些不良习惯就像一把把利刃,不断刺激着胃黏膜。胃黏膜不堪重负,胃酸开始过度分泌,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随之而来,严重时甚至会诱发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而适当饿一饿,就像是给胃部来了一场温和的 “休整”,避免了因不良饮食导致的胃部问题进一步恶化,给胃黏膜一个自我修复的机会。

部分失眠问题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脑海中思绪万千,却怎么也找不到困意。这个时候,不妨回想一下,是不是晚餐吃得太多、太丰盛了?当我们摄入过多食物后,肠胃需要加班加点进行消化,这会刺激大脑神经细胞,让它们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就像夜晚本该安静的城市,突然响起了嘈杂的机器声,大脑自然难以平静下来,正常进入睡眠状态,失眠也就随之而来。而适当控制晚餐的食量,让肠胃在夜晚能轻松一些,大脑也能更快地进入休息模式,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大部分肥胖困扰

对于很多深受肥胖困扰的人来说,减肥之路仿佛布满了荆棘,困难重重。“管住嘴、迈开腿” 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如果一边毫无节制地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照单全收,另一边却又懒得运动,那么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减肥都只会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相反,只要能下定决心,控制饮食,每餐吃到七分饱,再配合适当的运动,身体的代谢率会逐渐提高,多余的脂肪也会慢慢被消耗掉,想不瘦下来都难。

那么,怎样才算 “适当饮食” 呢?

放慢进食速度

吃饭时,不妨放下匆忙的节奏,细嚼慢咽。你知道吗?我们的大脑接收 “吃饱了” 的信号,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果吃饭速度过快,就像给大脑传递信息的快递员在狂奔,大脑还没来得及反应,你可能就已经吃下了远超身体需求的食物。当你终于感觉到七八分饱时,实际上可能已经吃得十分饱了。所以,试着放慢速度,每一口食物都细细咀嚼,既能更好地品味食物的美味,又能让大脑及时接收到饱腹信号,避免进食过量。

多选择高纤维食物

在日常饮食中,不妨多给全谷物、蔬菜等高纤维食物一些 “出场机会”。这些食物就像一个个 “饱腹感小卫士”,它们富含的膳食纤维能在胃里迅速膨胀,占据一定空间,让你产生强烈的饱腹感,从而减少过量进食的欲望。而且,纤维在肠道内的消化过程较为缓慢,就像小火慢炖,能持续为身体提供能量,让你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感到饥饿。

每餐保持七分饱

每餐都吃得过饱,不仅会让肠胃负担过重,还会让身体渐渐失去对饥饿的感知。建议大家每餐吃到七分饱即可,这种恰到好处的饱腹感,既能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又不会给肠胃带来过多压力。同时,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也要防止过度饥饿,因为长期过度饥饿会导致胃壁松弛,胃动力衰退,同样不利于身体健康。

合理分配三餐热量

一日三餐,就像为身体这座大厦提供能量的三个 “能量站”,缺一不可。一般来说,可以按照早餐 30%、午餐 40%、晚餐 30% 的比例来分配热量。早餐要吃得营养丰富,为新的一天注入活力;午餐可以适当丰盛一些,补充上午消耗的能量,为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动力;晚餐则要相对清淡、适量,毕竟晚餐后不久就要进入睡眠状态,吃太多不易消化。

对于初次尝试 “少吃” 的人来说,可以从适当减少晚餐的热量摄入开始。因为晚餐与睡眠时间间隔较短,吃多了食物在肠胃里 “堆积”,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容易导致脂肪堆积。

另外,一个小窍门分享给大家:把家里的碗碟换成小一号的。你会发现,当碗碟变小后,视觉上会让你觉得自己盛的食物不少,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且,小份食物能让你更精准地控制食量,避免因大碗大盘带来的 “我只吃了一点点” 的错觉。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