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期失眠为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静谧的夜晚本应带来舒适的休憩,却成了许多人的煎熬。辗转反侧,眼睁到天明,夜晚的钟声一次次敲响,却始终无法坠入梦乡。

全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亿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而长期失眠对健康的危害远超想象。

失眠并非单纯的睡不好,它常常是身体发出的警报,预示着某些健康问题的存在。

北京协和医院睡眠中心张医生指出,门诊中约有40%的失眠患者背后隐藏着其他疾病,这些疾病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扰乱了人体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

第一种:甲状腺功能异常

"晚上睡不着,白天起不来",这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典型表现。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造成心跳加快、代谢增强,使人难以入睡。

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王主任表示,约有78%的甲亢患者存在睡眠问题,其中失眠最为常见。

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则可能导致嗜睡和疲劳感,但也会因为代谢紊乱引起睡眠质量下降。

若身体同时出现怕冷、体重异常变化、心率改变等症状,建议及时检查甲状腺功能。

第二种:糖尿病引发的血糖波动

"黑夜惊醒,一身冷汗",这是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典型表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教授研究发现,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50%存在睡眠障碍。

夜间血糖骤降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人突然醒来;而血糖过高则会引起频繁夜尿,打断睡眠。

湖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刘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睡前监测血糖,避免睡前进食过多或过少,必要时调整降糖药物服用时间,减少夜间血糖波动。老北京有句话:"晚饭七分饱,不饿也不倒。

"这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适用。

第三种:抑郁症与焦虑障碍

"夜深人静时,思绪如潮水般涌来",这正是抑郁症患者的真实写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赵教授的研究显示,约9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问题,其中入睡困难、早醒和睡眠质量下降最为常见。

抑郁症会引起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同时破坏大脑中调节睡眠的神经递质平衡,特别是5-羟色胺和褪黑素的分泌异常。南京脑科医院张医生指出,睡眠障碍不仅是抑郁症的症状,也是其复发的预警信号。

如果伴随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持续两周以上,应考虑抑郁症的可能。

焦虑障碍同样会导致入睡困难和睡眠不安。过度的担忧和紧张会使大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交感神经系统持续兴奋,无法放松进入睡眠状态。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陈医生建议,这类患者可采用"5-4-3-2-1"感官练习法缓解入睡前的焦虑:识别5个看到的事物,4个听到的声音,3个触摸的感觉,2种气味和1种味道,帮助大脑从焦虑中脱离。

第四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打鼾如雷,呼吸时断时续",这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钱教授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约有4%患有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但诊断率不足30%。

这种疾病会导致夜间反复低氧血症和微觉醒,虽然患者可能没有完全清醒的感觉,但实际上睡眠深度被严重破坏。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医生指出,长期睡眠呼吸暂停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有句老话说得好:"睡觉不能闭口气,枕头高低要适宜。

"对于这类患者,建议侧卧睡眠,避免仰卧;减轻体重;严重者可考虑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设备治疗。

第五种:胃食管反流病

"一躺下就烧心,整夜翻来覆去",这是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常见体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吴教授研究发现,约60%的反流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碍。

平卧位置使胃酸更容易反流到食管,引起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和咳嗽等症状,打断睡眠。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科林医生建议,这类患者应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特别是高脂肪、辛辣食物和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料;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减少胃酸反流。

西安的俗语说:"宁可饿死,不可撑着睡。

"这对反流病患者是极好的建议。

失眠与疾病: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失眠与疾病之间常形成恶性循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周教授指出,长期失眠本身会增加多种疾病风险,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抑郁症等。

失眠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活跃,扰乱内分泌系统平衡,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害免疫功能。

如何判断自己是单纯失眠还是疾病征兆?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睡眠中心郑医生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判断:

失眠的时间规律:单纯性失眠通常与压力事件相关,可能随压力减轻而改善;而疾病相关失眠则常有特定规律,如抑郁症常见早醒,甲亢常见入睡困难。

伴随症状:关注除失眠外的其他症状,如出汗、心悸、体重变化、情绪异常等。

对药物反应:单纯性失眠通常对常规催眠药物反应良好;而疾病引起的失眠则可能效果有限。

应对失眠的实用建议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睡眠科李医生提供了一套针对不同人群的应对方案:

针对北方居民:北方冬季干燥寒冷,适当增加室内湿度,保持温暖但通风的环境。可饮用温热的小米粥或核桃红枣汤安神助眠。

东北地区有"热窝子"睡眠习惯,但要注意避免床铺过热导致血管扩张影响睡眠。

针对南方居民:南方湿热气候,可使用除湿设备改善睡眠环境。

江浙地区可适量食用莲子、百合等传统食材安神助眠。

针对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结构发生变化,深睡眠减少。

建议白天保持适度活动,如太极拳、散步等;避免长时间午睡;晚餐清淡,睡前1小时可适量喝杯温热牛奶;睡前泡脚15-20分钟,水温40-45℃。

针对年轻上班族:工作压力大,常熬夜,建立规律作息尤为重要。

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可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气7秒,呼气8秒,重复4-5次;睡前写下明天的计划,减少思绪纷扰。

古人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睡眠是人体最好的修复机制。

当失眠持续困扰,尤其伴随其他异常症状时,不要仅仅将其视为生活压力造成的正常现象,及时就医检查,找出并治疗潜在疾病,才能真正解决睡眠问题,重获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成年人睡眠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3)

2. 张灿辉等.《甲状腺功能异常与睡眠障碍相关性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5):423-428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