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要拍恐怖片

恐怖片,绝对是电影类型里最两极分化的存在。

爱它的会爱到不可自拔,专挑那些刺激、重口味的片子看,还要一个人晚上窝在家里关上灯看才叫过瘾。

这个中秋,阿信和小伙伴们去电影院,没有看大热的《诛仙》,而是pick了一部恐怖片《巨鳄风暴》。

老实说,这部片都算不上严格意义的恐怖片,最多是个有恐怖元素的灾难片,但阿信有位对恐怖片毫无阅片经验的盆友还是表示“吓尿了”,并怒斥爱看恐怖片的人都是没事找事、内心空虚的“变态”,好端端的非要自己吓自己。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吧:看恐怖片的时候明明很害怕,捂住眼睛又忍不住偷偷看,看完后恐惧排山倒海袭来,连去个厕所都不敢,有点动静汗毛马上竖起来,暗骂自己为啥想不开要看恐怖片。

今天的新常识,阿信就来和大家聊聊恐怖片那点事,恐怖片都有哪些观影流派以及为什么恐怖片会让有些人欲罢不能。


日本恐怖中的日式印记

谈论恐怖片,是一件非常暴露年龄和品位的事。

比如,拿《午夜凶铃》和《异形》来说,从这两部电影进入恐怖片的人,基本可以确定是80后、95前的朋友们,而《倩女幽魂》这种港片,就更怀旧了。

再比如,说看过《午夜凶铃》,并不意味着是恐怖片的真·忠粉。因为这部片子实在太出圈了,基本上谈到恐怖片,没有不说它的。

《午夜凶铃》剧照,又名一卷录影带引发的血案

这就要说到日本派的恐怖片。

1998年的《午夜凶铃》,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亚洲恐怖片之一。

其中,阴森、柔弱、无法沟通、满身怨气东方女鬼形象,贞子的几个经典画面,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童年阴影,也给西方观众造成了极大冲击。2002年美国还翻拍了《午夜凶铃》。(虽然扑街了,但还是拍了3部,一部比一部评分低)

《午夜凶铃》美版 剧照

日本恐怖片有很强的日本文化印记。日本恐怖片大多从传统的自然神信仰和“怪谈”传统中汲取恐怖题材。

“怪谈”就是日本文化中的鬼故事,很多人听说过的雪女、猫妖、河童等“怪谈”中的生物。此外,女鬼是日本恐怖片最常见的主角。女性在日本的男权社会之下受到压抑、不公和剥夺,因为各种各样的“怨气”成为了吓人的鬼。

这些女鬼游荡在现实世界里不肯离开,执着于某个她没有得到抚慰的冤屈。比如,《午夜凶铃》中,女鬼贞子生前蒙受的不公,是因为有超能力而被人杀害。

《午夜凶铃》剧照

不过,观众们喜欢看鬼片,是想感受“吓点”的,而不是想去接受男权社会反思的。《午夜凶铃》的恐怖之处,在于暗示着你:它可以从电视里跑出来。

在另一部有名的日本恐怖片《咒怨》中,鬼会从你被窝或者衣服下面的黑暗中钻出来,让人觉得本来最安全的地方都不安全了。

这也是日式恐怖片的一大特点,它的吓点不在于视觉效果多么血腥,也不是情节么多跌宕起伏,而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和巧妙设置。

一个眼神、一缕微光、一潭静水、一个房间都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日式惊悚更多的是要靠观众自己脑补的,很多人觉得日本恐怖片更吓人的原因正是如此。

《咒怨》剧照

《咒怨》和《鬼来电》几乎是日式恐怖电影的拐点,从那之后,日本再也没拍过什么火爆的恐怖片了。

日本恐怖片近年萧条的最大的原因,也许在于除了贞子式的披头散发的怨灵,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上的妖怪之外,没有其他立得住的主题。对了,2017年的恐怖喜剧片《摄影机不要停!》,还挺新鲜,值得一看。

虽然日式恐怖片近年来没有拿的出手的货,但日本的恐怖游戏一直很能打。

自从1996年第一部《生化危机》开始就一直佳作不断,最有名的包括《生化危机》等僵尸系作品、《寂静岭》、《零系列》、宫崎英高的魂系列等。因此,阿信也就原谅了日本恐怖电影如今的萧条吧。

《寂静岭2 最期之诗》游戏


欧美恐怖片,从小众走向大众

再说欧美的恐怖片。

从电影史的角度上说,欧美有着最久的恐怖片传统。最早的恐怖电影可以追溯到1910年代。那是欧美的恐怖电影从文学和民间传说中汲取养分,把吸血鬼、狼人、僵尸、鬼魂、木乃伊这些传说里的恐怖生物挨个写成了剧本,还把恐怖文学《弗兰肯斯坦》、《歌剧魅影》和爱伦·坡作品改成了电影。

《弗兰肯斯坦》海报

虽然在如今我们看来,这些片子已经根本吓不到人了。

到了1950年代,欧美恐怖电影开始关注更现实的话题。由于美苏争霸和核战争的阴影,这个时期的电影中开始出现核辐射变异、大怪兽、疯狂科学家的内容。

有名的“变蝇人”系列电影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品,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准备用自己来做时空传送实验,结果和时空机器里的一只苍蝇合体了。

《变蝇人》

欧美的恐怖怪兽片,则从《金刚》到《侏罗纪公园》也一直不曾断绝,早起怪兽片还拍过大蜘蛛、大海怪之类如今看起来很违和的东西。

顺带一提,对核武器最有心理阴影的日本人,此时也发明了“哥斯拉”这个形象,并且从此演化出来“怪兽电影”这一整个套路,典型的例子是奥特曼的影片。日本也好,欧美也好,怪兽片虽然有恐怖元素,但主要的看点还是剧情的悬疑和打怪兽的视觉冲击。

《新哥斯拉》剧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欧美恐怖片大爆发的时代。恐怖片也基本上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恐怖片中至少有三种大主题(套路),是在当时成形的。

1、罪案电影、杀人狂电影。

这类电影我们叫它血浆cult片,用扭曲的肢体、大量的鲜血、暴力伤害作为恐怖元素。这类恐怖片中的“爽片”,在我们看来,可以说是“最欧美”的,但也最容易让一些人感到不适。

代表作是《德州电锯杀人狂》,再晚近则有《沉默的羔羊》《电锯惊魂》等大作。

《电锯惊魂》剧照

2、心理恐怖片

这类恐怖片关注人的心魔,出现了关于幻觉世界、发疯、精神分裂的电影。在不信仰超自然现象的西方文化中,进入幻觉世界,是实现超自然、反物理的另一种办法。

这类电影最初的代表作是《闪灵》,优秀的后作包括《禁闭岛》《致命ID》等。

谁能想到,这些年《闪灵》最出名的竟然是这张表情包

3、科幻恐怖片

70年代出现了《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这样的科幻大作,自然也少不了《异形》这样的科幻恐怖片。特点是利用太空中黑暗、封闭、极端荒凉的环境,给人恐惧的感受。

近年比较优秀的同类作品是《普罗米修斯》《异星觉醒》。

《普罗米修斯》剧照

当然,值得看的欧美恐怖片远不止这些。很多细分的恐怖主题,比如《生化危机》《僵尸世界大战》末日僵尸片、《狂蟒之灾》《大白鲨》秘境探险片、《鬼娃回魂》《安娜贝尔》的鬼娃片以及《招魂》《驱魔人》灵异片都有很多粉丝观众。

欧美、尤其是美国电影,因为历史悠久、产业发达,为恐怖电影贡献了最多的形式与元素。

韩国、香港、泰国恐怖片

2000年以来,韩国恐怖片崛起为一个新的流派。

对于不熟悉韩国恐怖片的人,四部代表作电影可以大致概况:《蔷花,红莲》(2003)、《汉江怪物》(2006)、《釜山行》(2016)、《昆池岩》(2018)。

其中,《蔷花,红莲》主题是心理和家庭伦理,《汉江怪物》是怪物片,《釜山行》是末日僵尸片,《昆池岩》是鬼片。

《蔷薇,红莲》剧照

这几部作品都为韩国恐怖片打出了国际声誉,也向国际观众展示了韩片对不同风格主题的掌握。

可以说,韩国恐怖片虽然与日本电影、中国电影有一些相通的恐怖元素,但是韩片已经超越东亚的其他国家,成为一个有国际辨识度的恐怖片流派。

《汉江怪物》剧照

以受众最广的《釜山行》为例,它对于暴力、死亡、绝望的场景赤裸裸的展示,比美国的僵尸片要直率得多,留下观众绝望地抓住片中任何人情味的、希望的瞬间。

我们看韩国恐怖片往往会发现,最后你应该害怕的,或许不是鬼怪,而是人本身——比如《釜山行》中不择手段的逃亡者,《蔷花,红莲》中姐姐蔷花的心魔。

《釜山行》剧照

看过《釜山行》的朋友知道,它还有一个颠覆之处在于,没有所谓的“主角光环”。韩片常常在传达恐惧感的同时,也在传达着“绝望感”。

主角没能逃出升天,怨灵也没有得到最终的安抚——不求解决恐惧的根源,人能从绝望处境中逃出来,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釜山行》剧照

看韩国的恐怖片,就得多做一手心理准备:到了结束,心更累了,千万不要奢望“松一口气”。

除了日、韩、欧美这三个观影流派,还有一些流派也有不少拥趸。

由于对电影有一些规定,使拍恐怖片在国内不那么有市场:用一句“建国之后不能成精”大致就能概括。所以谈论中国的恐怖电影,主要是集中在港片上。

香港恐怖片发端于上世纪60、70年代,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潮流和类型,主要有奇案恐怖片,如《疯劫》、《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还有喜剧动作恐怖片,洪金宝的《鬼打鬼》、林正英的“僵尸”系列,1984年黄百鸣推出都市青春鬼怪喜剧《开心鬼》,树立了港产恐怖片的搞笑+恐怖的新类型。

《僵尸先生》剧照

此外,东南亚的恐怖片也有一些小众观众,尤其是泰国恐怖片近年来异军突起,带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生死轮回色彩。2004年的泰恐片《鬼影》,吓坏了很多看恐怖片的老江湖。


为什么爱看恐怖片?

恐怖片为什么能让一部分人欲罢不能呢?

其实爱看恐怖片,或者有人觉得看恐怖片解压,可以用坐过山车来比喻。

看恐怖电影的感受,其实和坐过山车差不多:过山车慢慢爬升,正如电影的恐怖气氛也慢慢积聚,在心理上也预期着恐惧的到来;过山车下降翻滚的过程中刺激和害怕交融,整个过程虽然惊悚,但还是相对安全、不会受伤;当一切结束、回到现实之后,我们会感到宽慰和放松。

喜欢在安全条件下体验极端情绪,这是人的一种本性。

为此,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一个术语,“宣泄”(catharsis),指当人在强烈的情感宣泄之后得到的“净化感”。亚里士多德认为,是这种“净化感”,经历的情感上的大风大浪之后的平静,就是人们看悲剧/恐怖剧的目的。

现代悬疑作家斯蒂芬·金也同意这一观点,他把这种恐怖之后的安宁叫作“找回镇定” (reintegration)。

一些心理学家还认为,恐惧片关乎人类最原始的快感。

当人在感受到危险时,精神高度集中,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进入一种敏锐、激动、忘我的境地。而且,电影中常有的暴力、复仇、逃命的场景,能带人进入一种原始的激发状态。

你在心里不断掂量着“是逃跑,还是战斗”,同时也提醒自己"这不是真的"。此时,你的大脑有多处地方都处于极端兴奋的状态。

正是这种紧张的战斗状态,让许多人欲罢不能。生活如此平庸,恐怖片能给你别处体验不到的刺激。

我们也可以从美学的层面分析恐怖片。

从19世纪起艺术家们发现,艺术可以表达的对象,不只是那些“美”的事物。埃柯在《丑的历史》中就说,人人都知道美是什么,但是丑却有无数的可能。艺术作品,不能放弃对负面美学的探索。

恐怖片,向我展示了各种各样怪异的美学。外表上的美女,却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宁静安详的场景,却有什么东西透着不安;丑陋,或畸形,却让人移不开眼睛……

各种精心构造的形象与场景,打破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二元对立,打破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假设,也为我们揭示了现实之外未知世界的丰富可能,甚至是我们内心自己也不了解的潜意识。

这就说到人性层面的问题。恐怖电影,需要你去凝视人性和自我的深渊。

人性之中最深的深渊,可以用作家冯内古特的一句话来说:

“我觉得,存在于生活中心最恐怖、最吓人或是最悲剧的伪善,就是那个无人敢碰的真相——人类不爱生命。”

人类数千年文明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有一个价值基础就是“我们要说服自己热爱生命”,不论生命有多么辛苦,多么屈辱,都要活着,活着真好。

但是不论是像冯内古特一样的作家,还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都已经发现了人是有死亡的欲望的。

的确,我们害怕危险的东西,但我们没意识到自己更害怕人性中自我毁灭的倾向。

比方说,你站在100层摩天大楼往下看,你会害怕:你也知道,地板和栏杆很稳固,不会塌掉,但你还是害怕;在心理学上你害怕的其实是,你内心最深处有一股驱使你往下跳的欲望。

有一本书叫《人人都有妄想症》,前几年特别流行。作者用漫画描绘了自己的各种阴暗妄想,上百种把自己弄死的荒诞方式。这书有一种魔力让读者看下去,因为内心深处,你也有同时欲求着、害怕着自己的死亡。

《人人都有妄想症》

这也是恐怖片给人快感的一个原因。它们带你去体会那些深层恐惧,在故事里把这些恐惧实现给你看。

不论给多少个解释,人类对恐惧感的痴迷,还是如谜一般没有止境。如今优秀的恐怖片,总是能传达出人类尚未体验过的恐怖感。

所以,你爱看恐怖片吗?是从哪一部恐怖片入坑的呢?

【新常识】专栏开设以来,已经更新了数十篇文章,收到大量的读者留言,所以我们建了个群,欢迎关注“中信出版集团”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新常识”加入群聊,来和我们一起聊聊你感兴趣的新常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