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这段话可以说是《论语》里面,对《诗经》最完整的描述。
意思是说,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的时候,可以引发真诚的心意,可以观察个人的志节,可以感知群众的情感,可以疏解委屈怨恨。
学了《诗》,以近的来说,可以懂得如何侍奉父母;以远的来说,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此外,还能广泛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1 真实的情感孔子多次提到《诗经》。
最早的一段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就是“思无邪”。
“思无邪”意思是,无不出于真实的情感。
有种解释说“思无邪”是思想纯正无邪,《诗经》不是谈思想的,这样理解显然有些文不对题。
《诗经》是文学作品,最重视真实的情感,不能扭曲,不能矫揉造作,更不能单纯地堆砌一些辞章而已。
对文学而言,无病呻吟最是不可取。
2 《诗》可以兴,可以观再来就是开头提到的这段话。
孔子提到《诗经》时,多次用到“兴”字。
其字面意思是振作,引申为引发真诚的情感。
所以孔子上来第一句先说“可以兴”。
《诗经》的内容都是真诚情感的表现,只有真诚才能引发真诚。
我们在社会上待久了,难免变得有些世故。见面很客气,有没有真感情呢?那就不一定了。时间长了,连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都忘记了。
一读《诗经》,内容有许多直接描写人在各种遭遇下的情感,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情感。
引发真诚的情感,就是“兴”。
第二,是“可以观”,意即观察自己。
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很有理想。
“只要有我在,中国一定强”,这话好多人都说过。
但是,为什么后来只顾自己谋生活,慢慢忘记了国家、社会呢?
“观”就是在引发真诚的心意之后,观察自己。
所以,读好的文学作品,真正展现出来的是内心对自我的一种期许。
3 《诗》可以群,可以怨第三,是“可以群”。
不管你身处何地,背景如何,我们同是中国人,读的是一样的《诗经》,有共识,听到别人一念《诗经》,立刻引发情感,甚至与之唱和。
这就是群体情感,只有它才能凝聚一群人的共识。
第四,是“可以怨”。
人生难免会有抱怨,通常是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没有受到公平的待遇。
可是,这个世界上有谁不委屈呢?
读了《诗经》才发现,比我们委屈的人多得是。多少有才华的人受委屈啊!
《诗经》中甚至有这样的词“视天梦梦”,看到天就觉得它在做梦,好人倒楣,坏人得意。
换句话说,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认为自己这一生无须抱怨,怨是很自然的情绪,读《诗经》即可化解。
《诗经》让我们明白,不要抱怨,而应该珍惜所拥有的,我们有机会把这一生过得很精彩。
我曾经出过一本书叫《成功人生》。
编辑选了一句话放在封面上:“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握有一手好牌,而在于把一手坏牌打得可圈可点。”
人不就是如此吗?如果生下来什么都有,成功了有何可贵?
如果这一生什么都不顺,一手坏牌,却照样打得可圈可点,这才值得称赞。
孔子对学生的建议就是,读《诗经》吧!让人的情绪、情感、情操得到适当的调节。
4 读《诗经》的意义孔子最后还提到,通过《诗经》,还可以广泛了解草木鸟兽的名称。
有位学者做了个统计,《诗经》里面提到的草有113种,树木有75种,鸟有39种,兽有67种,虫有29种,鱼有20种。
《诗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自然界。
有一次,我讲到著名的翠玉白菜,说上面有一只蝗虫。
学生马上告诉我,那不叫蝗虫,叫螽斯,《诗经》里面就有,寓意祝别人子孙满堂。因为这种昆虫繁殖很快,所以用来祝贺别人子孙满堂。
但是,你再查,什么是螽斯呢?就是一种体形比较小的蝗虫,还是蝗虫。
如果研究生物分类,是可以分得很细的,但是我们一般人读《诗经》,倒不见得老想着生物分类。
其实,《诗经》只是借各种生物的实际状况,来描写人的状态。
所以,孔子特别在后面加了这一句,让学生们多去了解生物的名称。
知道名称,写作就方便多了。
读《诗经》,我们最应该懂的只有一点,那就是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生。
首先要自我了解,兴、观、群、怨,让情绪得以疏解,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会喜、会怒、会哀、会乐,也要知道别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如此。
所以,在古代,《诗经》的教育效果非常特别。
从前我们提到过,“温柔敦厚,诗教也”,原因就是它能使人的情绪、情感得到适当的调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