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谈谈新中国为什么选择完全倒向苏联亲苏反美。
首先,虽然中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也有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苏联一定就会支持中国共产党。
因为1945年8月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在莫斯科签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的核心内容就是:国民党承诺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权益,而苏联承诺只与国民党合作将共产党排除在外。也就是说在1945年8月,在抗战胜利的前夕,苏联为了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事实上已经选择了支持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
1945年8月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其次虽然美国反共,与中国共产党有意识形态的冲突。但是这其实也并不妨碍美国为了对抗苏联而拉拢中国。事实上1979年中美建交,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而言,就是中美联手制衡苏联。
1979年中美建交
所以要想回答新中国为什么选择亲苏反美,事实上就需要先回答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新中国当时有没有选择的机会?
第二,选择谁是对新中国最有利的?
先说第一个。简而言之,新中国在建国之初,当时是既有机会选择亲苏,也有机会选择亲美的。因为当时出于冷战的需要,美苏都在拉拢新中国希望新中国站在他们的一边。
从苏联的角度来说,因为1941年6月德国入侵了苏联,所以1942年的1月,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四国牵头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反轴心国统一战线。而为了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新形势,联合英美对抗德国,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宣布解散。苏联不再以共产国际的名义领导和支持各国的共产党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各国的共产党也不再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而是成为独立运作的政党。需要独立自主地处理各自面临的问题。同时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也已承诺战后不再支持各国共产党的反政府武装斗争,而是主张各国共产党参与议会政治和选举政府。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也就是说,事实上从1943年中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已经不可能以国内武装斗争的名义直接得到苏联的支持了。
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商定的,苏联在华利益的具体实现。简而言之就是苏联要求要恢复日俄战争中俄罗斯所失去的一切在华权益,以及对外蒙古的控制权,作为苏联参与对日作战的交换条件。同时因为签约方是中华民国政府,所以苏联也明确承诺,要支持国民党拒绝共产党。
雅尔塔会议
但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认为「雅尔塔会议」是为了说服苏联参战而出卖了中国的主权,中国无法接受。所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从1945年6月就开始谈判,但始终没有结果,因为国民政府始终拒绝签字。
苏联方面实际在1945年7月30日以前,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对日作战准备。但因为中国国民政府始终拒绝签约,所以苏联始终就按兵不动,给国民政府施压。一直到8月6日,美国在广岛扔下了第一颗原子弹。
美国在广岛投下的第一颗原子弹
斯大林当时极其愤怒,因为如果日本因为原子弹而向美国投降,苏联就没有了出兵的理由。苏联以出兵对日作战换取战后利益的《雅尔塔约定》理论上就不成立了。所以苏联当时认为美国有可能不遵守《雅尔塔协定》,将苏联排除在外,斯大林当即决定,不能再等中国政府的签字了,于8月8日午夜果断出兵。
苏联出兵东北与日作战
8月9日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8月10日,日本透过中立国管道向盟国提出投降停战。苏联则威胁国民政府如果再不签约,将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性。4天以后,8月14日国民政府签约。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
虽然蒋介石在巨大的压力下最后还是被迫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但是因为他在谈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苏联的排斥,已使苏联清楚地认识到,蒋介石是无法相信的。苏联当时认为,如果蒋介石成为中国的独裁者,他一定会借助美国的势力对抗苏联。苏联的在华利益会被逐渐蚕食直至全部丢失。
在东北的接收上苏联为解放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所以苏联虽然与国民政府签约,虽然条约中承诺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收复区内的接收只与国民党合作。但在东北接收的实际操作上,苏联则开始阳奉阴违,设置障碍阻止国民党的接收,并暗中为共产党解放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苏联的立场实际上变成了表面与国民党合作,而暗中实际支持共产党。
苏联担心国民党会亲美排苏
蒋经国当时分析苏联态度突然变化的原因时就认为:苏联的主要担心就是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之后,将支持美国在东北之利益。所以故意造成混乱局面,使国民党不能顺利接收东北。
蒋介石错判了形势
而蒋介石在11月7日的日记中也说:“俄国之阴谋,毒辣极矣!所有约言,一概不认,先诺而后背约。此后对东北,只可如俗语所谓‘死马当活马医’而已。”
这说明蒋介石当时应该完全没有预见到苏联立场的改变,并且错判了形势。
简单说:首先,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以及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苏联本来已经承诺不再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了。其次《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又再次明确了苏联将选择与国民党交换利益将共产党排除在外。但是苏联在最后时刻又改变了主意。因为对蒋介石有可能会亲美排苏的担心,所以又选择暗中支持共产党。
很显然苏联当时之所以两边押宝,就是出于利益考量的风险对冲。如果国民党获胜,苏联利益毕竟还有条约的保障。但如果获胜的是共产党,如果共产党不能保障苏联的利益,苏联又有什么理由要支持共产党呢?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修改苏联与国民党签订的旧条约,新中国要与苏联重订条约。但斯大林拒绝。坚持要保留《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条款。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当时应该是认为,如果共产党获胜,条约中规定的苏联在华利益,也不会受损失。而共产党与国民党相比显然更可信任,也更符合苏联利益。
但是如果从结果来看,新中国政府与苏联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宣布废除了国民党政府1945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按照新中国政府的新条约的约定,简单说就是除了外蒙古独立已成既成事实之外,新中国政府基本上毫无保留地收回了东北的全部主权,苏联就是什么都没得到。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涉及到了美国的立场。简而言之就是因为美国当时想拉拢中国孤立苏联,所以使中国就有了与苏联讨价还价的筹码。而苏联为了避免中国倒向美国,所以不得不放弃了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获得的在华权益。
因为苏联最初并不同意废除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斯大林当时的理由是:旧条约的根据是《雅尔塔协定》。而《雅尔塔协定》中规定的苏联利益,还包括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如果有任何改动,都可能给美国和英国提出修改条约中的涉及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等条款的问题,提供法律上的借口。所以苏联的意见是:保留原中苏条约,不改动条约的任何条款。所以当时新中国试图收回东北主权的中苏谈判就陷入了僵局。
而美国当时敏锐地发现了中苏在谈判中出现的冲突并采取了行动。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称:台湾是日本窃取的中国的领土,应归还中国。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野心。也不准备武装干预中国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也不准备卷入中国的内战。
杜鲁门总统
一个星期以后,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全美新闻俱乐部发表题为《中国的危机》的演讲。公开声称,国民党不是在战场上被打败的,而是被中国人民抛弃的。再次声明美国的远东防御圈,不包括朝鲜半岛和台湾。并且指责苏联企图占据中国北部的四个区域。也就是说美国已经明确地释放出了,以放弃台湾放弃朝鲜为交换条件,拉拢中国的信号,避免中国倒向苏联。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
而苏联对美国的行为也极为警觉并且反应强烈。反复要求中国,要以国家名义公开发表声明表明立场反对美国。但是中方故意不顾苏联的要求,只是以当时的新闻署长胡乔木的名义发表了一个非官方的记者采访谈话。并且还故意向苏联方面暗示,中国正在准备回应美国的信号,也正在准备与美接触。
新闻署长胡乔木
应该说中国的策略奏效了。1950年1月26日,中国代表团向苏联提交了中苏新条约方案。简而言之,中国提出的新方案几乎完全推翻了旧条约内容。除了蒙古独立之外,新中国基本收回了东北的全部主权。1月28日,苏联方面回复中国代表团,基本上同意了中国的方案。1950年2月14日,新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正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中国完全倒向了苏联。
1950年2月14日新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正式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应该说美国当时向新中国示好,拉拢中国的原因主要是冷战战略的需要,想孤立苏联。但新中国选择与苏联结盟对抗美国。,其实已是既定的基本国策。因为早在新中国建国之前,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就先后提出过外交方针三项基本原则。就是所谓“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所谓“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所谓“一边倒”,就是完全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
应该说当时是毛泽东及时洞察到情势的变化,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充分地利用了美国企图拉拢中国制衡苏联的策略,给斯大林施加了压力,最后成功的废除了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收回了东北主权。而苏联正是在美国和中国的双重压力之下权衡利弊,为了避免中国倒向美国,而选择放弃了东北利益。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亲苏反美是不是对中国最有利的选择?应该说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毫无疑问是最有利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
因为如果选择美国,换来的可能就是美国不干涉中国解放台湾。但同时苏联也一定不会放弃其东北利益。相对于台湾东北对当时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更重要的。更何况因为地缘政治的关系对新中国来说,中苏关系在当时也应该是压倒中美关系的最重要的国际关系。
而也正是因为中国选择了完全倒向苏联,使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格局发生了改变。所以当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就使美国有理由相信朝鲜战争绝不仅仅是朝鲜的内战,而是苏联与中国联手试图改变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格局的计划。朝鲜与台湾以及东南亚都应该是这一战略计划中的一部分。美国必须要采取果断行动,否则将会引起一连串的“骨牌效应”,从而危及到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所以美国也及时调整了所谓朝鲜和台湾并不在美国的远东防线之内的政策,坚决介入了朝鲜战争。而且在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就命令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把台湾纳入了美国的保护之中。
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历史从此转弯,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