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令许多患者困惑的是,为什么许多乙型肝炎“小三阳”的病人,DNA常年阴性,且肝功能检查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内,却仍会发展为肝硬化呢?
相关研究发现:许多所谓“小三阳”病毒携带者实际上还是乙型肝炎病人,尽管他们表面上一如常人。对乙型肝炎“小三阳”,HBV DNA呈阴性且氨基转移酶在正常范围内的所谓“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肝组织穿刺活检,发现这类人群半数以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炎症反应和肝组织结构改变,纤维化进程并未停止。可见,乙型肝炎“小三阳”,HBV DNA阴性且肝功能在正常范围并不代表肝脏真的“正常”,只是肝脏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罢了。同时,也与我们现在所使用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有关,尚未完全反映肝脏的真实情况。
众所周知,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许多轻微的、隐性的损伤往往能被肝脏所承受和代偿,因而患者没有明显的主观症状,这不仅掩盖了真实的病情,也让我们放松了对病情的警惕,延误了诊治。当这种代偿功能由于各种原因(年龄、疾病、药物等)受到破坏的时候,病情往往会加速进展而难以控制。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可以导致肝硬化的发生,这通常是个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肝硬化是肝脏病理学上的诊断,尤其是在肝硬化的代偿阶段,患者不仅可以表现出肝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更可以表现出“小三阳”HBV DNA阴性, 甚至只有HBsAg和抗-HBc阳性, 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看到“肝脏光点增租或分布欠均匀”等描述,这时只有肝组织活检才能明确诊断,因而容易被忽视。我们建议:乙型肝炎“小三阳”患者,如果氨基转移酶活性虽在正常范围但接近正常值上限,最好做肝穿刺病理检查,以明确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确切进展;若患者实在不愿做穿刺检查,也不要拒绝保肝、抗纤维化的综合治疗。
对于慢性肝炎患者而言,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标志物等是十分必要的,但绝不是唯一的,更不能以此来判定慢性肝炎的病情进展情况。从慢性肝炎向肝硬化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个特殊的病理改变阶段一肝纤维化: 作为肝硬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肝纤维化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慢性肝病的进展情况,因而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也只有阻断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才能够治愈慢性肝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