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钱”,世人大多都会认为是现代人们对“货币”的一种俗称。实际上,“钱”这一名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而“货币”却是近代才从日本引入的一个外来词。可能更想不到的是,“钱”最初是指一种被称为“布币”的铲形农具,后来延伸成为对先秦时期各式货币的通称并沿用至今。
这一期就讲讲“钱”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一篇叫《周颂·臣工》的诗歌,是周王在举行农耕仪式时唱的一段歌词,其中有一句就提到了“钱”。歌词是这样说的:“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这里需做点解释,“庤”是收藏、整理的意思;“奄”指尽、广泛;“銍”指镰刀;“艾”指收割。整句歌词的意思是说,周王命令他属下做农活的人们,整理好铁锹和锄头等农具,说他要去视察开镰收割庄稼。
这里出现了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的“钱”字,《说文解字》的释文是:“钱,铫也,古田器”。“铫”就是“锹”字,与铲同类,使用的时候,器身与土地垂直,用于起土;“镈”(bó)字在《广雅·释器》的释文是:“镈,锄也”。锄也是一种农具,使用的时候,器身与土地平行,用于锄草。
“钱”与“镈”是当时用来除草松土的两种农具,分别相当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铁锹”(图一)与“锄头”。钱镈两字在古代经常连用,泛指农具或者是指农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曰:“钱鎛停置,农收积场。”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说:“繇是星陈畎亩之具,日新钱鎛之类。”明代额杜濬《唐港耕人歌》诗曰:“东邻借钱鎛,西邻借桔槔。”这里都是泛指农具。宋代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中:“无术铸五兵,使民兴钱鎛。”则是借指农事。
图1
因为最初的青铜货币是从古代农具“钱”“鎛”演变来的,而“布”又是“镈”字的同声假借字,可以相互借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将铲形的铸币称为“布”。
我们说西周的时候,布币是从铲形的青铜农具演变来的,除了在《诗经》中能找到文献上的依据外,从出土的钱币实物上也能发现它们之间相互的承继关系。
华夏文明根植于中原地区的农耕社会,因此在早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青铜制作的铲形农具,自然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而演变为一般等价物,并逐渐发展成为货币。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最早的青铜铸币是由原始农具“铲”演变来的,这种演变痕迹从钱币实物上就可以看出来。譬如早期布币的上端即首部,仍然保留有一个用来插木柄的銎。
(二)
布币虽然是我国早期最重要的金属铸币,但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间却是一个难于做出准确界定的问题。因为实用的生产工具铲与早期用于货币的原始镈(布)之间很难明确划分。
一般说来,越早的布币,其形状就越接近于它所演变的工具,后来因为逐渐减重而演变成为各种形制不同的布币。钱币界大多数专家根据考古资料认为最早的布币,大致出现在商朝的中后期。
铲形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即西周王室直接统治的都城洛邑(今天洛阳及其周围地区)以及山西、河北的南部地区。这一带最初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空首布,后来又演变为平首布,统称为布币。因此布币根据其形制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类。
所谓空首布,是指布的首部是中空并呈銎状,仍然保留有原来用于插柄的銎并留有范芯,故称空首布(图二)。它是商朝中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由原始布改造演变而来,主要流通于周王畿、晋、郑、卫、宋等地区。
图2
空首布的銎部多呈方形,个别也有棱形的,銎部因范芯的支点而留有不规则的穿孔。因为铸造流通的区域不同,主要有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耸肩尖足三种型制,每种型制又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等,这种分类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在时间上却有先后的区别。大型应该属于商朝中后期至西周初,中型从西周成康之世至春秋中晚期,小型则从春秋末至战国。
大型空首布出土以今天的河南安阳为中心,遍及河南中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河北中南部及山西东南部。长江以南很少发现。多数都铸有文字,字体近乎甲骨文,一般都是单字也有多字的,已发现有200多种,多与农作、天气及祭祀有关,反映了商朝中后期至西周初年的社会生活情况。时间上大致是河亶甲至商纣王即帝辛、武庚(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约有四百多年,为空首布的初期。
牧野一战,帝辛败死,商朝灭亡。七年后帝辛的儿子武庚发动复国战争,与周公苦战三年兵败被杀。周公立帝辛之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从此“周人力田,商人贸易”,相安无事。但是“商人”一词却逐渐演变成为特指从事贸易的人群,重农抑商的观念由此形成。商人继续拥有铸币的特权。新铸的布币体形开始减小,重30克左右。几乎都铸有文字,字体介于甲骨文与大篆之间。内容多和货币、经贸活动有关。出土地域扩展到东北、内蒙古、晋北、关中及两湖等东南沿江地区。时间大致是西周成康之世至春秋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时(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约有五百多年,为空首布的中期。
春秋末期,随着商业的发展,贸易的繁荣,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似乎已经蜕变为不以血缘为基础的工商集团,领有封邑或操有政柄的封君卿士也多涉足商业,并在封邑内设炉鼓铸。这一时期的空首布有三大特点:一是首部愈变愈短并逐渐由空变平;二是体型愈变愈小且由薄变厚;三是文字愈变愈多由杂乱变得较为规整。重量多在20克以下,数量较少,出土地域也明显缩小,仅在河南、山西及河北南部有发现。这些变化说明空首布的流通区域在缩减,已经不再是市场上的主币,即将被新的货币取代。
空首布在春秋时期估计还是由民间铸造,当时的文献中未见提及,古诗中虽然提到了“贝”“朋”,但是没有提到布币。《诗经》中提到的“抱布贸丝”是布帛之布,属物物交换,而不是指布币。直到战国时期因为广泛流通后引起上层重视才有记载,如《管子》书中的“束布之罚”指的就是布币。
空首布作为我国早期最重要的金属铸币,自殷商至战国在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王畿地区流通使用一千多年,为我国最初货币的产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因其原始体型上的先天缺陷,如方形中空的首部、大而薄的形体,既不容易保持完整,又不便于大量携带或储存,这对其货币功能的发挥多有限制。特别是随着商业发展,贸易繁荣,流通区域扩大之后,体型上的这一缺陷表现得更为明显。空首布逐渐开始发生变革,最终演变成为平首布。
(三)
平首布是约战国时期由空首布逐渐蜕变成的,形势十分杂乱。但因绝大部分都是有足布,因此大致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桥足布四种类型。
尖足布(图三):形制特点是耸肩、方裆、尖足并呈燕尾状。几乎都有文字,以两字居多,多纪地名。因体积较大,后来又发行了一种小型的并铸有“半”字,表示价值为大布之半。这应该是我国发行最早的辅币,也是货币纪值的先声,在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半布发行之后,因大小适中,便于流通,成为标准单位后便不再铸明“半”字,大布遂被淘汰。
图3
最初尖足布仅在晋国北部流通,后来在晋文公霸业的推动下,东逾太行扩大流通范围,几乎与空首布中分天下。但是好景不长,三家分晋之后,魏氏用当寽布,韩氏流通方足布,赵氏则是方足布、釿布混用。尖足布因此被废弃,前后流通不满二百年。
方足布(图四):形制特点是方肩、方裆、方足,面背都有周郭,是战国时期最通行的一种布币。根据铭文及出土地点主要铸造流通于韩赵魏三国。三晋以外齐鲁宋卫等国也曾铸行方足布,另有少数纪燕国地名的方足布大概是公元前3世纪中叶赵国攻入燕国时所铸。
此外秦国也曾经铸造方足布,惠文王八年攻取魏国梁邑铸梁邑布,后又占领宁新中,改称安阳并铸安阳布。此种安阳布数量之多几乎占传世方足布的四分之一。嗣后又铸一种大型的,重量虽然仅增一倍作价却高至十数倍以上,成为我国最早铸造的大钱。在此期间,魏迁大梁,赵徙邯郸,燕乱郑灭,齐覆灭于乐毅,宋亡国于王偃。秦国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大肆铸造安阳、梁邑等方足布,似乎是想发动货币战争扰乱对方经济。秦国此举迫使魏国竭力推行当寽布,齐燕赵则转向刀币的铸造,宋国一度发行“殊”“四”釿布。致使方足布的流通反倒全靠秦人来维持。但是因为安阳、梁邑等大布的铸行,破坏了方足布的信誉,逐渐被市场淘汰,结束了方足布二百多年的流通历史。
图4
圆足布(图五):形制特点是圆首、圆肩、圆裆、圆足。圆足布的种类以及数量都比较少,流通的范围小时间短。圆足布中有一种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俗称三孔布(图六),面文多纪地名,背文纪重,有“两”及“十二朱”两种。三孔布的断代归属向来众说纷纭,根据目前资料分析很可能是战国末年秦国攻占赵地后所铸。三孔布发现较晚,数量稀少,被视为古钱中的瑰宝。存世三孔布多数流出国外,日本银行收藏最多。国内大多数研究者仅从图谱见到拓片,终生未能一睹三孔布真容, 2008年5月应日本货币协会邀请访日参观日本银行货币博物馆时,我专门要求日方从库房调出所藏二十多枚三孔布,一一过手,仔细观赏,至今记忆犹新。
图5
图6
桥足布(图七):形制特点是平首、方足、圆裆,裆部似桥,称“桥足布”。因钱文多为纪重及地名,以釿论重,又称“釿布”。釿布体形较厚重,形制上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都以釿为单位,并按大小轻重分等。一般分成半釿、一釿、二釿三种等级。釿布大概是晋国或晋国一些地区的货币,战国时期为魏国及其邻国所沿用。史载公元前410年李悝为魏文侯相,推行平粜之法,安邑釿布可能就铸造于当时,后来各地效法,皆铸釿布。因此釿布中以安邑布最多。魏国因都城安邑靠近秦国,易受攻击,魏惠王于公元前340年迁都大梁,梁尚釿、梁新釿可能就是迁都大梁后所铸。
图7
说到这里,不知大家平常注意到没有,我国的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徽就是由三枚布币构成的一个“人”字形(图八)。这个设计非常经典,它不仅精准地反映了我国的央行被称为“人行”的这一属性特点,同时还深刻地揭示出源于铲形农具的“布币”,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正是因为布币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货币形态,为早期金属铸币的产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才被选作央行行徽的构成元素。
图8
布币因为在先秦货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布币的名称“钱”,后来也成了其它的刀币、圜钱、铜贝等货币的通称。这样一来“钱”这一名称就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大家平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钱”,最初竟然是一种农具,这可能出乎大家的预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