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关系蜀汉国运的一战,在这场战争中刘备投入了数万人的兵力,几乎是倾全国之力来和东吴打这一仗。结果却被吴国大将陆逊打败。
那么刘备为什么执意要打这场胜算不大的战争呢?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孙权背弃了和刘备的盟约,暗地里和曹魏交好。在关羽派兵北伐曹魏的时候,偷偷的夺下了荆州。
孙权的背叛不仅让刘备失去了荆州战略要地,还害死了和他恩若兄弟的大将关羽。所以从表面上来看,刘备攻打东吴的动机就是替关羽报仇,顺势再夺回荆州。
不过以当时的形势来看,刘备伐吴的时机其实并不成熟。
首先从吴蜀双方的实力来看。刘备虽然占据着益州和汉中,但也是刚刚立足不久。而孙吴经营江东多年实力雄厚。加上最近新兼并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更是如虎添翼。从实力上讲孙权要强于刘备。
其次,当时孙权和曹魏结成了同盟,刘备伐吴就相当于与魏吴同时宣战。尽管孙权和曹魏结盟是权宜之计,但刘备也不得不考虑到曹魏会出兵援助孙权的可能。所以刘备在伐吴的时候,他专门让大将黄权率领一支大军监视和牵制曹魏的军队。这一策略无疑是分散了刘备的兵力。
“(刘备)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三国志 蜀书 黄权传》
综上所述,刘备在起兵伐吴前,在国内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诸葛亮就是反对刘备伐吴的代表之一。因为当时蜀汉内部的情况的确不太乐观。以关羽、张飞、马超为首的大将接连丧命将才凋零,刘备最为倚重的谋士法正也已经病故。诸葛亮、赵云、魏延等人又被刘备留在了大后方。所以刘备这次伐吴可谓是孤身奋战。后来诸葛亮在得知刘备被陆逊打败后感叹的说:要是法正活着的话,肯定能劝阻主公去攻打东吴,即使劝阻不住主公,有法正相随主公也不会吃了个这么大的败仗。
从诸葛亮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蜀国的确是没有什么可以独挡一方的人才。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 蜀书 法正传》
那么刘备就不知道这些吗?事实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了解蜀汉国内的情况的人了。刘备之所以执意伐吴,第一个原因是和他的性格相关。
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刘备是个宽厚能忍的人。事实上这个评价还是有待商榷的。不错,刘备寄人篱下的时候,的确很能忍。但一旦他自己有了能掌控命运的能力的时候,刘备一般就很少忍了。
当初刘备讨伐黄巾有功,被朝廷提拔为了安喜县尉。有一次朝廷派的督邮因为公事路过安喜县,刘备想要去拜见这个督邮,结果被遭到了拒绝。刘备觉得这个督邮看不起他这个小小的县尉,于是一气之下就打了督邮二百杖,然后就弃官而逃了。《三国演义》里把鞭打督邮的戏份加给了张飞,是为了维护刘备宽厚仁义的形象罢了。
由此可见刘备是个有气就要出的人,他这种性格的形成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家道中落。到了他这一代竟然落到了织席贩履维生的地步。自小与市井之徒打交道的刘备,难免会沾染上江湖习气。
刘备年轻时喜怒不形于色,但却待人宽厚重义气。因此在江湖上结交了不少豪侠商客。这些最早和刘备结交的人,也是刘备的最早追随者和赞助者。这些人为什么会追随一穷二白的刘备呢?我猜并不是因为刘备为人宽厚吧,在江湖上能如此受追捧,那肯定是得有一股英雄之气。一个有英雄之气的人,是不会甘心被别人羞辱的。
孙权背刺刘备一刀,夺了荆州杀了关羽,这就是在明目张胆的羞辱刘备。刘备吃了一个这么大的亏。他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当初督邮羞辱了他,他宁肯弃官被朝廷通缉,也要胖揍督邮一顿。更何况现在他身为一国之君,手握数万之众,又哪里肯受孙权的羞辱呢?
先主......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但如果说刘备伐吴仅仅是凭借着意气用事,那未免也太果断。
上面我们说过,刘备伐吴前在国内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这些人是以诸葛亮为首顾全大局的大臣。但在军队里,尤其是最基层的士兵,有许多人还是支持刘备的。
刘备在占据益州和汉中前,根据地就只有一块,那就是荆州。当初他进入益州的时候从荆州带了大约两三万人,后来又从荆州调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率兵入蜀支援。这样算下来,刘备从荆州带走的兵马大约在四万人左右。这几万荆州军除去战损,到刘备称帝前至少还有两三万人。这些人的老家都在荆州,刘备打东吴也是给老部下们一个交代,他们是希望刘备打回去的。这也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底气之一。
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至涪,璋自出迎,相见甚欢。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三国志 蜀书 赵云传》
我们回过头仔细看刘备的这次伐吴,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和东吴拼命,而是采用军事威慑的办法迫使东吴在谈判桌上妥协。起初在刘备起兵的时候。孙权就派来了使者要和刘备讲和。但刘备却没有同意。史书上记载刘备“盛怒不许”,我觉得一方面是刘备正在气头上,另一面就是双方在荆州问题上都不肯让步。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
其实刘备也知道,以他的实力和东吴死磕的结果,就是鱼死网破,最后只能白白的便宜了曹魏。所以一开始他的军事行动就很保守。
当初黄权曾向刘备提议,不如让他为前锋率水军顺流而下快速进入荆州。然后刘备从后面率领大军跟进。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个不错的办法。但刘备却没有采纳。他采取步步为营的打法,给了东吴布防的时间。这导致刘备的大军被阻拦在了夷陵,无法深入荆州地区。
(刘备)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三国志 蜀书 黄权传》
那么有没有可能刘备根本就没有想打到荆州呢?其实也并没有这个可能。首先刘备的军队一旦进入荆州地区,就没有了地理优势。当时荆州的部分地区还在曹魏的控制之下,魏吴两国可以在荆州携手对刘备发起攻击。
那么既然刘备不想攻打荆州,他发动这场战争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根据我的估计,刘备是想在夷陵这个地方打一场像样的胜仗。这样既发泄了心中的怨恨,也能和东吴在谈判上占据优势。这对刘备来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最初孙权来向刘备讲和,是孙权占据着优势。刘备是想逆转一下这个局势,让自己成为优势的一方。如果通过局部的战争胜利和外交谈判,迫使东吴屈服让出荆州,那就达到了此次伐吴的战略目的。
刘备这次伐吴其实是一场外交博弈,可惜的是,他输了。但吴蜀两国面对强大的曹魏,最后还是不得不化干戈为玉帛再次结成盟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