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微信
每年春天,由于气温变化无常,“乱穿衣”也成为一道特有的街景,网友调侃:棉袄、短袖齐飞。
据中国天气,本周升温后将迎来剧烈降温。忽冷忽热的气候,各种“春病”也随之而来。如果没做好保暖,反而可能比冬天更容易生病。
升温又降温的春天,怎么穿衣?《生命时报》 邀请专家解读,并教你几个防病技巧。
北方:干燥、多风、温差大
春分已过,不少地方的气温开始飙升,但随之而来的“倒春寒”现象仍然会让人受到疾病侵袭。
我国北方地区的春季气候的特点是干燥、风大、沙多、温差大,是多种疾病的高发季。
1
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北方地区春天的气压、风速、温差等还不稳定,而变化多端的气候,可能导致心脏血管发生痉挛。加上此时易患感冒,常是诱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的原因。
春季突如其来的寒流会刺激人体交感神经,使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心脑血管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血流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
一些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硬化和脏腑功能退化,很难适应气温骤升骤降的反复变化,轻则难受,重则突发意外。忽冷忽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最为严重。
2
呼吸道、过敏性疾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鸿提示,北方春季多风,经常出现雾霾和沙尘天气,气候也较之南方更为多风干燥,这样的环境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要预防这类疾病,建议做好几点:
避免与发病有关的过敏源接触,少去花粉浓度高的场所,如植物园、花园等,外出时最好戴口罩;
风沙大时最好少外出;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不要放太多花草或摆放地毯等,以减少螨虫、霉菌等微生物。
此外,春天气温回升,皮肤和肌肉微血管处于迟缓舒张的状态,体表血液供应量增加,流入大脑的血液就相应减少,容易出现“春困”现象。因此,保证充足睡眠和规律的起居生活格外重要。
南方:多雨、潮湿、温差小
在春季,我国南方地区通常属于阴雨绵绵,重点要防以下几种病:
1
流感
由于南方春季气温普遍高于北方,而且大部分地区冬季不下雪,气温稍有回升,细菌、病毒等就会大量繁殖。因此,出现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风险更高。
尽管南方不用特别“春捂”,但衣服也不能脱得太快,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2
皮肤病
开春后南方雨水开始增多,可能出现持续潮湿,这种湿热天气,既为真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也为皮肤真菌感染提供了温床,如脚气、手癣、头癣等。
建议勤换衣物、鞋袜,勤洗澡,保持体表皮肤的干爽洁净,必要时可使用抽湿器等降低空气湿度。
3
骨关节病
北京电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谢文丽指出,与北方不同,南方春季大多阴雨连绵,而湿冷恰恰是骨关节病的诱因。对于老年人来说,冬季注重保暖,但开春却容易疏忽,造成骨关节病复发或加重。
气温乱窜的春天,怎么穿衣?
春天不要急着减衣,“春捂”是必要的,但也不能盲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春捂”要看温度定
如果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下,或日夜温差大于8℃,最好不要脱棉衣;中午气温在10°C以上时可适当减衣。
出现“倒春寒”时,一定要“捂”好背、腹、脚等部位。连续几天日最高气温都在20°C以上时,就没必要“捂”了。
穿衣遵循“上薄下厚”
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穿衣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
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C~18°C,增减衣服要一件一件地减,被褥也不应该马上减薄。
衣服首选保暖、透气材质
衣料选择以保暖透气为原则,以天然织物如纯棉、丝绸、亚麻的料子为主,可减少春天皮肤敏感出现的干燥、瘙痒等症状。
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血流加快,心脏搏出量增加,对心脑血管有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