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马为什么点头

1949年1月15日,随着天津城内国民党军队的覆灭,华北的战略要地仅剩下北平这一孤城。解放军控制了天津港口,这使得北平守将傅作义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抵抗,还是选择投降?

经过我方代表的耐心劝解,傅作义开始认识到,为已经摇摇欲坠的蒋介石政府效忠已无多大意义。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他麾下的将士,还是北平的市民,都期盼着战乱的终结。

1月21日,我军代表聂荣臻和罗荣桓与北平国民党代表邓宝珊共同签署了《北平和平解放协议》,这标志着停战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就在协议签署的次日,傅作义作为司令员,亲自率领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军队撤出,并接受我军的改编。这一行动确保了北平的和平解放,没有流血,没有冲突,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而顺利。

傅作义


1月31日,解放军进驻北平,而解放军的到来,却引起了那些居住在北京的各国驻华使节的关注。他们看着解放军战士们的步伐和气势,心中隐隐感觉到,北平的政治风向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果然,1950年党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收回外国在北平城内的驻军区域。这个决定立刻引起了驻华外交使团的联合反对,但毛主席只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命令:“七天内,必须从东交民巷的兵营中撤离。”

东交民巷可以追溯到元朝。最初,东交民巷与西交民巷是相连的,统称为“江米巷”。直到明成祖迁都北京并扩建都城时,这两条巷子才被分开,从而有了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的区分。

1860年,英法联军的侵略让东江米巷成为了外国势力的驻地,随后,这个地名也因外国人的发音习惯而演变成了“东交民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为屈辱的是1901年,软弱的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一项条款竟是将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团的专属区域,禁止中国人民进入,更不允许他们在那里居住。

北京城中,外国人建立了自己的使馆区,道路被重新命名,建筑风格也被强制改造成了欧式。东交民巷甚至被更名为“使馆大街”,铁栅栏和碉堡成为了这一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旨在将中国人拒之门外。

随着1912年清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人们曾寄望于新政府能够洗刷这段屈辱,但新政府不仅未能解决东交民巷的问题,反而向曾经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靠拢。

五四运动期间,爱国学生们曾聚集在天安门前,要求德国和奥地利撤回其在中国设立的使馆。而即便德国是战败国,他们的态度依然强硬,学生们始终未能踏入东交民巷半步。

毛主席


随后的岁月里,无论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还是日据时期,东交民巷始终未能完全回归中国政府的掌控。

即使在二战结束后,根据1943年的“归还租界协议”,东交民巷应归还给国民政府,但由于美国军队的驻扎,这一进程变得异常缓慢。

东交民巷的收回之路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它不仅是一片土地的归属问题,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

1949年,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毛主席将焦点转向了东交民巷这一敏感区域的处理。北平解放后,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解放军的入城仪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指出,解放军的行进路线必须穿越东交民巷。为了确保入城仪式的顺利进行,人民解放军早在仪式前十天就开始了排练。毛主席对这次仪式寄予厚望,他多次亲临排练现场,亲自指导队伍。

1月31日,毛主席召见了马句,交代了任务:“入城队伍要经过东交民巷,这一点你清楚吗?”马句点头。

毛主席继续分析道,虽然北平已经解放,但外国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他决定委派马句等人提前进城,为入城仪式做好充分准备。

于是,马句等20余名干部当晚便乘卡车秘密进入北平城内。马句被分配到中共北平区第八区担任工委委员,他来到东交民巷附近,看到城墙上外国势力威胁中国人的告示,内心充满了愤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9年2月3日上午10时,入城仪式在掌声和欢呼声中拉开帷幕。当解放军队伍穿过东交民巷时,英美等国的领事馆门窗紧闭,一些外国人偷偷地从窗户窥视外面的景象,还有的人则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时刻。

苏进将军目睹这一切,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他感叹毛主席的决策,这场盛大的入城仪式彰显了新中国的国威,也为日后收回东交民巷主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毛主席开始着手解决东交民巷的问题。1950年初,在毛主席的明确指示下,北京军管会向驻扎在东交民巷的外军领事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七天内必须撤出所有兵营。

1950年1月6日的下午,东交民巷的前美、法、荷等国的“领事馆”大门上,都被贴上了一张内容相同的布告。布告中明确宣布废除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收回领事馆内的兵营及其他相关建筑,并严正告知军管会将在七天后采取行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各国领事们惊慌失措,他们于次日齐聚美国领事馆,希望美国人能出面解决这一危机。可此时坐镇美国领事馆的前总领事柯乐博也感到束手无策,他急忙联系华盛顿方面,乞求美国政府的支持。

在接到求援后,美国国务院迅速作出回应。1月9日,在美国国务院的授意下,柯乐博向北京市军管会递交了一封外交信函。

在信中,他们一再强调东交民巷使馆区是各国根据《辛丑条约》获得的永久性合法土地,坚决反对新中国政府的收回决定。

而我方对此早有准备。工作人员告诉柯勒布:“我们新中国目前还没有与你们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因此你们的外交人员和外交文件我们都不予承认!请回吧!”这番话让柯勒布面如土色,无奈地离开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遭到拒绝后,柯勒布与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们紧急商议对策。他们决定通过英国外交官包士敦来转交信件,以期达到目的。同时,美国国务院还要求柯勒布撰写一封措辞更为强硬的信件以表明立场。

尽管柯勒布心有不甘,但别无选择只能照办。最终这两封信都被工作人员送到了刘少奇的手中。得知此事后,刘少奇立即让人将情况汇报给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请示他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当消息传到莫斯科时,毛主席正与秘书一起工作。他看完电报后并未感到意外或懊恼,因为这些西方外交官的行为早已在他的预料之中。

毛主席将电报扔在桌子上对秘书说道:“我们中国人忍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现在这些外国人还想继续欺压我们,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容忍!我们必须坚定决心收回全部的使馆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完他重新坐回到办公桌前,迅速写下了一道指示并交给秘书:“同意少奇同志1月13日电报的建议,立即执行征用命令征用外国兵营,并命令美国当局在规定期限内撤走所有在华外交机构及人员。”

写完这段话以后,毛主席抬头将它交给了身边的秘书,让他尽快发往国内。

1950年1月14日上午,一队解放军战士,全副武装,奉命来到了东交民巷的入口处。此前,外国势力或许还心存侥幸,认为中国军队不敢轻易出兵,但现在,面对解放军战士的强大阵容,他们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们意识到,任何反抗都将是徒劳的,如果继续坚持,只会面临制裁。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外国势力不得不选择妥协。他们很快就答应了解放军的要求,交出了东交民巷的控制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久之后,解放军顺利接管了东交民巷的兵营,这次行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毛主席听到这一喜讯,高声宣布:

“我们拿回的不仅仅是东交民巷这一片土地,更重要的是,我们拿回了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和自由!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这次事件告诉我们,一味的妥协和退让并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当我们自身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时,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免受侵犯。

此次成功收回东交民巷,彰显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更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任何企图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打击。

信源:

《新中国收回外国兵营记》陆茂清

《民国北京东交民巷往事(一)》李潜虞

《民国北京东交民巷往事(二)》李潜虞

《北京东交民巷外国兵营回收记》穆玉敏

《东交民巷的尘封往事》王兰顺

《东交民巷往谈》趣舍悟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