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些人一遇到紧张场合,手就开始抖,不管是当众发言、考试答题,还是突然被人点名、和陌生人讲话,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有的人只是轻微的抖动,别人可能还看不出来,但自己能感觉到;
有的人则是手指明显颤动,连笔都拿不稳、水杯也握不牢。
有的人会觉得这是心理素质差,有的人担心是不是得了什么神经方面的病,也有人认为是血糖低、身体虚的表现。
可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问题,不少人心里是模糊的。
从医学角度说,这种紧张时手抖,不能一概而论。
有的人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是交感神经兴奋带来的肌肉震颤;
有的人却可能是神经系统的早期病变信号,尤其是手抖不是一过性的,而是经常出现或者越来越严重,就不是能轻松忽视的事情。
关键还是要看频率、持续时间、抖的类型、是不是只在特定场合,以及有没有其他症状一起出现。
紧张导致手抖的常见机制,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人在面临压力、惊吓、社交不适时,交感神经被激活,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来增强警觉性。
这些激素不光作用在心脏、血管上,也会影响肌肉的兴奋性。
一部分肌纤维会因为神经放电频率加快而出现细小颤动,尤其是控制手部精细动作的肌群更容易受到影响。
这类手抖一般是双手都抖,幅度小,不做动作时基本不明显,做精细动作时稍微明显,比如写字时字迹发抖,拿东西会不稳。
持续时间通常比较短,一旦情绪稳定、压力解除,就能恢复正常。
这种类型的手抖,在医学上叫做“生理性震颤增强”。
说白了,是人都有的一种轻微的颤抖,但在特定情绪下被放大了。
正常人其实每天手都是有点点微抖的,只不过平时太细微没注意。
一旦紧张、睡眠不足、喝咖啡、吸烟、低血糖、疲劳、饥饿,这种震颤就会加剧。
所以有的人熬夜后手发抖,其实就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加上能量供应不足,肌肉自我控制失衡。
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长期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就要排查有没有其他问题。
也有一类人,手抖并不是只出现在紧张时,而是平常也会抖,只是紧张时更明显。
这种情况就不能当成普通的心理反应看待。
很多帕金森病患者早期的表现就是一侧手指轻微抖动,呈“搓丸样”动作,一开始以为是手累或者神经问题,但一查才知道是基底节神经退行性变引起的震颤。
帕金森病人的震颤一般是静止性抖动,就是不做动作的时候抖,一旦活动起来反而不明显,这是它和焦虑性震颤的区别之一。
紧张状态下,帕金森病人的症状会被放大,很多人就是在考试、面试、上台讲课时被人发现手发抖而被建议去看神经科的。
还有一些病人,属于“特发性震颤”,这个在中老年人中也很常见。
它不是精神紧张引起的,但紧张会加重症状。
特发性震颤一般是双手对称、动作性明显,比如端杯子、写字、吃饭时抖得更厉害。
这种病和家族遗传有很大关系,很多病人查家族史都会发现父母或祖辈也有类似表现。
虽然不一定发展成严重疾病,但如果影响生活质量,是需要治疗的。
这类病人会在紧张时震颤加剧,但平时也能看出端倪,不是单纯的“心理型”。
年轻人中还有一类特殊类型,是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引起的肌肉颤动。
这种手抖往往伴随心慌、出汗、呼吸快、脸红、头晕,有时还会手脚发麻。
出现的时间多在突发社交场景,或者一些让人不适应的陌生环境中。
有时只是一个会议、一次答辩,身体就开始出现应激反应。
这种类型属于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共同影响下的表现,医学上归类为“躯体化障碍”的一部分。
问题不是出在肌肉,也不是出在精神上,而是大脑的认知系统对压力过度放大了威胁感。
这类人通常有长期的慢性紧张感、睡眠不稳、性格敏感、过度警觉等表现。
光靠放松是缓解不了的,要从认知行为调整入手,严重时配合药物治疗才行。
也不能忽略一种情况是内分泌问题造成的手抖。
比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就是非常典型的原因。
甲亢的人代谢快,心率快,肌肉兴奋性增强,常常表现为手指细微快速抖动,不管紧张不紧张都抖,紧张时更严重。
这类人往往还伴有体重下降、怕热、心悸、出汗多、脾气急躁等表现。
很多人因为手抖去查血糖、查脑电图,结果最后发现是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很大,过多会让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导致震颤。
低血糖也会导致手抖,这是能量供应不足造成的。
血糖一低,大脑和肌肉的能量就短缺,身体通过交感神经刺激释放肾上腺素来对抗,这时候就会出现手抖、心慌、出汗等表现。
特别是在长时间不吃饭、剧烈运动后,或者糖尿病人用药过量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
有的人是轻度低血糖,平时没注意,但每次开会、紧张场合前又刚好没吃东西,就会把这种症状当成紧张反应来误解。
还有一类手抖,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
有些抗抑郁药、哮喘药、抗精神病药物、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会影响神经传导,导致手部出现震颤。
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间相互作用更复杂。
震颤的出现可能在服药几周后才慢慢显现,不容易让人联想到药物。
美国《神经学年鉴》曾提到,药源性震颤在门诊震颤病人中占比接近17%,而且在老年群体中更常见。
手抖这个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关键看它的触发机制、表现形式、是否有持续性。
如果只是特定场合一过性、没有其他异常,基本属于生理范围;
但如果有家族史、伴随其他症状、频率和幅度越来越明显,那就要引起警觉,尽早就医排查。
不能光靠经验判断,也不能自己乱吃药、乱补营养,有时候补钙、吃维生素根本没用,还耽误了诊断。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朱馨月.表情减少、日间嗜睡……帕金森病表现不止“手抖”[N].成都日报,202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