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赞比亚科研人员进行的一项实验显示,人体散发的气味分子可吸引蚊子从几十米外追踪而至,不同“配方”的气味对蚊子的吸引力大不相同。
此前相关研究都局限于相对狭小的实验室环境,不能充分反映自然环境中蚊子寻觅叮咬目标的方式。研究人员在赞比亚乔马地区设置了一个容积为1000立方米的笼子,作为半野外实验场,观察较大空间内人类体温、二氧化碳和气味分子对蚊子的吸引力,相关论文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笼子里设置多块供蚊子落脚的铝板,将其加热到35摄氏度以模拟人体皮肤温度,然后每晚向笼内释放200只饥饿的蚊子,观察它们对各个落脚点的偏好。研究人员还在笼子周围设置了6顶单人帐篷供志愿者居住,在他们睡眠时将帐篷内的空气输送到不同的落脚点附近。
人体会通过呼吸和皮肤释放出成分复杂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和多种挥发性物质,可随气流传播到几十米以外。实验发现,虽然蚊子对温度敏感,但仅具备与人体相似的温度是不够的,要同时在落脚点附近释放二氧化碳才能招来蚊子。如果还有其他人体气味分子,对蚊子的影响会更强烈。气味物质中羧酸含量高的人对蚊子特别有吸引力,而羧酸含量低、桉叶油醇含量高的人几乎不招蚊子。
研究蚊子选择叮咬目标的方式可望帮助对抗疟疾。人体气味分子组合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饮食习惯、皮肤微生物、健康状况等。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