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不让看朋友圈

晒幸福、秀恩爱、比成就、炫富贵……打开微信朋友圈,这类内容一下子就跃入眼前。有人一笑而过,有人伸手点赞,有人热络评论,还有人心理失衡,心绪难平。原因很简单:看着身边的朋友个个过得比自己好,有点敌意妒忌,也有点羞愧难当,还有点自怨自艾。该如何正确看待朋友圈里的内容,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尴尬和难堪?我们邀请专家为您详细分析对策,希望可以帮助您恢复内心的平静,拥抱生活。

朋友圈让我们压力重重

最近,身边许多人都关闭了朋友圈。问原因,大家都说,朋友圈的内容太多了,刷刷屏一个小时就过去了,时间实在陪不起。只有艾薇儿掩口一笑,说道:“我不能再看朋友圈了。太受刺激了,看完了压力太大,总是跟自己生气!”

艾薇儿性格开朗,朋友众多,朋友圈的内容也特别丰富:有人在非洲大草原看长颈鹿,有人带娃在头等舱里吃鱼子酱,有人提了新车,有人升职加薪,有人找了富二代的男神做老公,有人晒出了最新款的香奈儿包包,最不济的都是收到了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作生日礼物。反观自己,工作没有起色,收入不温不火,男朋友的影子都没瞅见,最近还掉了一枚价值几千元的戒指。

艾薇儿感叹,虽然自己很努力,但运气很差,今年估计没有大的突破,怎么办?想到这里,愁得几天没有睡好。她甚至对朋友们升腾起一股淡淡的敌意和嫉妒:为什么你们都过得这么好?就我一个人糟糕得要死。猛然间,她又觉得自己的生气太无厘头了,人家过得好是人家自己挣来的,我干嘛要去眼红?

艾薇儿觉得自己看朋友圈生闷气是出于个人心胸狭隘,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的事实。想了想,便悄悄地关闭了朋友圈。

像艾薇儿这样的朋友圈焦虑,是同伴压力造成的心理紊乱。同伴压力是指我们为了被同伴接纳、认可、喜欢和欣赏,为了避免被忽视、边缘化或排斥,不得不按照团体的要求和标准来行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违背个人真实意志,迎合他人而导致个人承受一定压力。同伴可以是同学、同事或同乡,也可能是与自己接触较多的邻居、社团成员、俱乐部的同好等等。同伴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被动地承受别人对我们施加的影响。

同伴压力如何影响我们

同伴压力可以分成从众型同伴压力和竞争型同伴压力。从众型同伴压力是指你必须和你的同伴“保持一致”的压力。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亲密感,你不得不融入某个圈子,按照圈子内的潜规则来行事。这很可能与你原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很大的冲突。你不得不压抑自己来保持圈友的高度一致性。比如有些妈妈圈,要轮流搞妈妈沙龙活动,安排品尝限量版食物和设计趣味互动游戏等。这对家境不够优渥和缺乏主持能力的女性来说,真心不容易。

竞争型同伴压力是指群体内成员互相竞争,每个人都想脱颖而出胜过他人。在这种比拼的气氛下,群友们争先恐后,生怕淘汰后被人看不起。竞争的项目很多,有的是比收入和消费,有的是炫耀地位和特权,有的是晒旅游和享受,有的是拼孩子或老公。一个人列出一个项目,其他人非得比他还行不可。你来我往,谁也不服谁,火药味很浓。

无论哪种类型的同伴压力,都会带给朋友圈观看者情绪困扰。人们承受的攀比压力,不断增加。一方面是社会用精英的成功案例来鞭策社会成员:你不可以懈怠,只有得到世俗认可,你才是成功的、有价值的。反复强化后,我们会自动与优秀的人比较,自动归纳出自己的不足和局限,自动地贬损自己。因为我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复制他们的成功经验。这种不满导致我们心生自卑,自我加压。

另一方面,我们的比较是不公平的。在朋友圈里,我们可能面对几百甚至几万的同伴。这和过去,人们的社交圈不过几十人的格局大不同。因为面对更多的人,他们每个人的优点和特长,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人设。和这个完美的人做比较,我们会发觉自己特别无能,甚至产生一种错觉,别人都是成功的,许多方面都无可挑剔,而自己,每一方面都做得不够好。

同伴压力导致哪些心理问题

同伴压力过大,会让我们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第一,增加我们的贬损感,降低愉悦感。

如果朋友圈里的人都属于社会各界精英,那么个体就很容易因为比较而产生一种相对被贬损的卑劣感。这种心理现象叫做“相对剥夺感”。比如,你是硕士学历,原本属于人群中较少的高学历人士,但如果你混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圈里,被一大帮博士围绕,其中还不乏杰出青年、博导和高层次引进人才。瞬间,你就被秒杀了,自惭形秽。同理,你月入五万,收入不菲,开着50多万的宝马,但如果你住在一个高档小区,邻居个个都开着几百万的奔驰、玛莎拉蒂和兰博基尼,立刻,你就感到不太自在,有一种“怎么也追不上”的泄气。并不是你真的没文化或没钱,而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比较效应。这种比较带来的相对剥夺感,会让我们的愉悦感下降。

第二,降低自我效能感。

朋友圈让我们容易陷入“自己不够好”的状态。这无形中削弱了个人的信心,总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厉害。尤其是别人取得了很大成就,而自己又特别在意这种核心能力时,就会感觉遭遇重创,萌发出一种“己不如人”的嗟叹,降低个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意向。

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理智,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更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就能跳出这种同伴压力,不拿自己去做过多的比较,就不会被朋友圈的完美所击垮。

当然,朋友圈也可以正面地影响我们的人际知觉。当我们在朋友圈里游刃有余,表现得长袖善舞时,我们一般是做向下比较,而不是做让人痛心的向上比较,朋友圈就会激发我们的愉快感觉:

第一,增强我们的信心。

原本我们没有从事过某项工作,朋友圈里的尝试和分享会激发我们做事的兴趣,并且让我们充满了勇气,比如学做菜、开赛车或练健美。朋友圈的探路,给我们一个良好示范,“他都可以做到,我应该也没有问题吧”。

第二,增强个人的上进欲望。

朋友圈像一个先进榜、成功指数榜一样,起着一种激励他人的作用。如果能够撇开狭隘的眼光去看朋友圈,用一种坦然、谦虚和求教的姿态去看朋友圈,我们完全可以把别人视为值得自己尊重和学习的标杆。激励自己做良性竞争,提高个人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增强自己财富集聚的能力,而不是抱怨老天爷不够开眼。

如何消除同伴压力

如果感觉翻看朋友圈,让自己感觉很不爽,被别人严重地刺激了脆弱的神经,导致自己情绪变差、压力剧增、行为反而更加退缩了,那说明你的同伴压力超出了正常范围,损害你的心理平衡,你需要减压了。这时,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些调整:

第一,放平心态,理解自己。

每个人面对别人层出不穷的优秀和闪光点,都可能显得自卑、焦虑和不安。同伴压力让很多人心生内疚,觉得自己心胸狭隘,容不下别人的成功,不愿正视自己心理承受力不够的现实。

实际上,这可能是对自己的误解。同伴压力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许多人身上都会出现,是一种自然性的反应。硬要克制和压抑,反而是反人性的过高要求。

第二,把同伴压力化为向上动力。

同伴压力既可以是一种阻碍,让悲观者一蹶不振,怨天尤人,也可以变为一种积极的外部推动力,让个体充满了奋斗的魄力和上进心。我们以朋友作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不足、懒散和方法错误等,发掘自己的心理资源和优势,拓展自己的生命价值。比如,有一个女孩儿原本认为考取一个省重点大学就是很幸运的事情了,但看到其貌不扬的学姐,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被美国常春藤名校录取,她的内心立刻被点燃,将学姐作为学习目标,谦虚讨教,潜心苦读,最终也去了美国一所名校留学。

第三,降低自己的攀比心。

朋友圈只是一个传递资讯,让我们更快捷地知晓彼此近况的一个软件,原本不是一个名利场。但如果自己争强好胜,不甘落人之后,事事想当第一,这种“要尖儿”的性格可能会让人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很容易耗竭自己的心力。

要减少朋友圈的同伴压力,需要的是将别人看做你的心理同盟,而不是竞争对手。比如同学、同事或同党遇到好事,要替他们高兴。这证明你的眼光不错,和优秀的人为伍。他们过得好,也减轻你扶助的压力,你也有机会沾上别人的光。

第四,把自己放入旁观者的角色。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同伴压力,并且不太愿意替别人高兴时,你可以思考一下这种过度比较是否有意义,能否带给自己积极的行为反应。例如,你不是一名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不需要拥有大量的、最前沿的知识,而你的硕士文凭足以应付你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你就毫无必要为没有拥有博士头衔而羞惭。你可以把自己置于一个旁观者的角色里。他们闪闪发光的成就,让你佩服而不是折损。这样不会伤害自己,也能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打call。当然,你的友善也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和喜爱。

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卫所

李则宣 黄任之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爱心,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