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草莓为什么是红色

查证专家:@依农看天下 | 优质三农领域创作者

大家熟悉的草莓,一开始其实是一种观赏性植物,后来经过培育,成为了老少皆宜的水果。

所谓“人红是非多,物多不知惜”,草莓大抵也是如此。成为大众水果后,坊间抹黑草莓的谣言就从未停止过。个大的草莓不能吃,因为用了膨大剂?畸形的草莓是因为用了激素?白屁股的草莓是染的色素掉色了?

眼下,冬季草莓的上市时间即将到来,为了避免谣言继续传播,让大家能够安心吃上草莓,辟谣君今天就帮你将这些抹黑草莓的谣言一网打尽。


草莓个大是用了膨大剂?

这种说法片面。影响草莓大小的因素很多,凭借“个大”就推断用了膨大剂是不严谨的。

1、影响草莓大小的因素有这些

(1)品种

其实野生草莓的果子非常小,人类最初种植时只是将其作为观赏植物来栽培。后来挑出果实较大的草莓,通过杂交技术不断培育出更大的品种,才有了今天我们常吃的草莓。

目前国内主栽的商品草莓有几十个品种,不同品种间生长特性、果实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举个例子,在其它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丹东99草莓就比“甜查理”草莓大,个别突出的丹东99草莓甚至能长到小孩巴掌大小。

(2)生长环境

植物生长状态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草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等均有一定要求。

处于适宜发育的外界环境时,草莓会更大。在草莓大棚中你会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处在风口、棚门处的草莓,个头会明显小于大棚中部的草莓。这是因为大棚风口处环境条件更差,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草莓的正常生长。

(3)种植管理的精细程度

同品种、同区域的草莓大小也可能存在差异,其中原因就要归结于种植管理的精细程度了。

诸如设施的准备工作、起垄的科学合理性、单位面积内的定植数量和定植技术、草莓生长周期内的施肥情况、疏花疏果的程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等均会影响草莓的果个大小。

另外,同一株草莓不同时期的个头大小也存在差异,比如说“头生果”就要比其它果大,前几茬果就比末茬果大。

2、有使用“膨大剂”的可能性吗?

除了上面这些因素会导致草莓有大有小,也的确会有农户使用“膨大剂”的可能性。

不仅是我国,很多日本农户在草莓生产过程中同样会使用“膨大剂”。那是不是用了“膨大剂”的草莓就有毒,不能吃了?

当然不是。

农户用来调节草莓生长情况的“膨大剂”是氯吡脲。这种药剂由日本最先研制使用,当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葡萄、草莓、猕猴桃等生产过程中。

不过我们必须要明确两个问题:首先,氯吡脲在我国是获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次,国内专家专门对氯吡脲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论表明在不过量使用的情况下,有较高安全性。

从氯吡脲使用至今都未见中毒的报道,因此说“使用过膨大剂的草莓有毒,不能吃”实属谣言。

辟谣君想提醒的是,大家从正规渠道购买,也不用担心农民会超量使用氯吡脲。因为超量使用会导致草莓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导致果实失去商品性,农民得不偿失。


草莓畸形是用了激素?

在选购草莓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长相“奇形怪状”的“另类”。有人说,这种草莓是打了激素的,不能吃。

这种说法片面。造成草莓畸形的因素有很多,使用激素只是其中之一。一般来说,草莓生长周期的这三个阶段对出现畸形果的影响较大。

第一是花芽分化期。草莓花芽分化异常时容易造成草莓畸形,而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又有很多,比如说当花芽分化期外界环境温度低于5℃或是高于25℃时,后期草莓出现畸形果的概率就较大。

第二是授粉期,授粉不完全时也容易出现畸形果。当前草莓生产主要依赖蜜蜂授粉,授粉是否完全与单位面积放蜂量、蜜蜂活性、环境调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说放蜂量较少、蜜蜂活性低、环境温度高于35℃时出现畸形果的概率就会加大。

第三是果实生长期。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温湿度、用药、施肥等控制不当时易出现畸形果,比如说温度低于10℃,用药过量,前期缺施硼、钙肥时出现草莓畸形果的概率同样会提高。

所以说,不是所有形状奇特的草莓都使用了激素。大多数的畸形果都是自然生长的结果,其营养成分与正常果无异,可以放心食用。


“白屁股”草莓是染色不全?

消费者在选购草莓时,经常会发现有的草莓“屁股”是白色,或者果实有“色斑”。一些人认为这是草莓染了色素没染均匀,或是褪色了。

实际上,这是草莓在发色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草莓从开花到成熟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分别是小绿、大绿、浅绿、纯白、始红、片红、全红期。

草莓在纯白期后开始转色,转色过程是从果实尖端向基部逐渐变红,完全成熟时达到全红。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白屁股”草莓,是处于片红到全红期之间未完全成熟的果实,并非是打了激素或染色不完全。

而农民之所以让“白屁股”草莓进入市场,主要是为了延长草莓的货架期,因为草莓完全成熟后极其不耐运输和储存。

而对于那些着色不均匀的草莓果实,也不是染色未染匀的问题。草莓果实着色还受到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光照充足草莓果实就比隐蔽生长的草莓上色好。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部分消费者声称掌握了草莓染色的“证据”——草莓在清洗和食用过程中会掉色!

大可不必大惊小怪,这是草莓本身就含有的色素。草莓中含有的色素主要是花青素,而花青素类物质溶于水,加之草莓果实细胞易被破坏,所以清洗、食用时会出现“掉色”的现象。

此外,关于草莓还有很多谣言,比如“太香太甜的草莓不能吃,不是加了香精就是用了甜味剂”等。实际上,草莓的芳香和甜度是受草莓品种、生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用一个“香精、甜味剂”去否定掉一些甜度大的草莓品种,如同劣币驱逐良币,舍本逐末。

快要到吃草莓的时候了,辟谣君希望通过今天的辟谣,大家能够放宽心。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进入市场前的农产品均会抽检,抽检合格的才能销售。所以从正规渠道购买的草莓可以放心食用,但也不要贪食多吃哟~

除了给消费者打强心针,辟谣君也嘱咐各位从事草莓生产的农民朋友:只要科学种植、精细管理,就一定能种出高产优质的草莓。不要信“歪招”、用“歪招”,小心得不偿失。

参考资料:

[1].温度条件对草莓生长发育及果实膨大的影响;耿秀芬等

[2].草莓不同成熟度果实品质变化研究;张豫超等

[3].氯吡脲的环境行为及其安全性的研究进展;李瑞娟,《农药》

[4].草莓色素的理化性质研究;刘存瑞等,《食品科技》

[5].光照强度对成熟红颜草莓果实着色和花青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邵婉璐等;《植物研究》

[6].草莓品种“红颜”和“丰香”果实营养成分初步分析;辜华伦等,《南方农业》

[7].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糖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刘士华等,《安徽林业科技》

[8].氮素处理对草莓成熟果实芳香成分的影响;刘松忠等,《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