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乐器丝竹雅乐,二胡以其婉转悠扬、如泣如诉的音色独树一帜。看着只有两根铉,但对我们普通人,想拉好,至少得经过好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夫才可以。
就像熟悉的陌生人,二胡的曲子我们常常听,二胡二胡天天这么叫着。可只有两根弦的神奇乐器为何被称作 “二胡”呢?
翻翻史料它的前世今生可没那么简单。
二胡,隶属胡琴家族。“胡” 字打头,便牵出一段民族文化大交融的壮阔历史。
“胡” 最初是一个方位词,在古代中原人的观念中,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相对于中原来说处于 “胡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在这些区域的民族也就被称为 “胡人”。例如匈奴,他们主要活跃在中原王朝的北方,是典型的被称为 “胡人” 的群体。
自秦汉起,中原大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往来频繁,商贸互通、战争征伐,诸多因素交织下,文化相互渗透,“胡琴” 便是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结晶。
从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很可能发源于中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原本叫“嵇琴”和“奚琴”。
而最早记载嵇琴的文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就是说胡琴起码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可想见西北风沙漫卷、大唐军人戍守边疆,胡琴奏响大有壮志未酬之音。
但 “二胡” 的身世恐怕比唐朝更早,像上世纪,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的说唱俑身旁,有类胡琴乐器石刻浮雕,琴身简约、弦数难辨,但弧状琴筒与后世二胡有几分相似。再如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乐伎手持拉弦乐器演奏,从握姿、琴身轮廓推测,或是二胡前身。
历经乐器的发展,到了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又有一条珍贵线索。
书中提及 “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虽未直说 “二胡”,却勾勒出彼时胡琴的大致模样与使用场景,马尾做弓、弦声呜咽。北方传来的,大草原千里戈壁,使得形制与音色带着塞外的豪迈质朴,迥异于本土传统乐器。
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明代所著的《元史・礼乐志》里,对胡琴形制描述更细致。琴杆、琴筒规格初现,暗示着向二胡定型迈进。弦音穿梭宫廷雅乐、市井勾栏,参与编织元时音乐盛景,也为 “二胡” 标准称谓出现做铺垫。不过,这种乐器还不叫二胡。
传说,二胡本无名。在江南水乡,有盲人乐师阿炳,是个流浪艺人,手持简易二弦琴走街串巷。
一日,茶馆众人围听演奏,一曲罢,有人好奇问:“这新奇家伙叫啥?” 艺人挠头憨笑:“就两根弦,大伙觉着顺口,给赐个名呗。”
人群里文化人灵机一动:“既两根弦,又非中原正统古乐出身,通俗些,叫‘二胡’吧!” 大伙轰然叫好。
从此,“二胡”之名, 随艺人脚步,传遍村镇集市,融入百姓文娱日常,在近现代大放异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