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针灸为什么不疼

#针灸#


针刺起效的关键在于对机体自调节能力的精准激发,其疗效是多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机制主导。以下从科学、技术、人体反应三个层面解析关键因素。


#针灸属于中医,针灸科学吗?#

上篇发的问deepseek针灸的实质的文章,纯属偶然,但是我的确没有想到阅读量还挺多,当然,可能有一个问题,在网络上蹭热点,你只要说点中医的不足之处或者中医应该向现代化进展的偏向,那就能引来争议。简直是发文的窍门了。

针灸的治疗,并不超脱物质之外,还是一句话“人是物质的”。但是,相对于中药实实在在喝进肚子里再发挥疗效,针灸的介质不是药,而是针。针灸的起效的物质基础,通过现代医学的语言可能还没有探究清楚,并没什么关系,现代科学再怎么发展,西医也有很多相当的问题并没有解释清楚研究明白,临床也照样还是有一堆的问题在哪里不断探索。

但是能让“针”起效的关键是什么,是针扎在人身上给的这样一个刺激在人体这个精密系统上引发出来的连锁反应,AI说的“关键在于对机体自调节能力的精准激发”。怎么精准激发,关键在于一个刺激量。灸法实际上也是一样的,现代大部分艾灸的作用可能只是养生灸,做不到很好的致病,为什么,怕疼,刺激量不够。老话说“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是瘢痕灸的意思,不是拿艾条隔着10cm给点 热。参考谢锡亮老先生灸法医案,用的是麦粒灸。说白了,刺激量至少要给到瘢痕灸化脓灸的程度,才能刺激炎症因子的激活,带动身体的连锁反应。

针刺的关键,也在于量。在合适的位置给于合适的刺激量。

其实现在网络给了中医入门很大的便捷,当然,看书也行。我没有跟诊针灸医师的经验,但我看了一些视频和书籍,发现就针刺的这个手法方面,可能真的五花八门。所以,我现在不太强调非得学习针刺的那种学习手法。而是,学习怎么在合适的位置,先给一定的刺激。

比如怎么扎针,承淡安先生强调的快速破皮,无痛进针;网络上倪海厦针灸视频演示的时候用的就是针管进针;网上有个湖南的针灸医生的视频,进针迅速快捷,飞针甚至很帅。有个“史大夫”针灸的视频,看进针手法的话中规中矩,没有故意强调无痛或者什么,但是进针很漂亮。

你看郭廷英先生的教学视频发现什么,进针讲的并不是一个快,一个无痛,而是慢针细撵,针放在皮肤上,轻轻一撵进针,针放在皮肤上感觉不感觉到痛,自己拿针试一下就知道了,痛感是治疗的一部分。

陆瘦燕先生的女儿在网上有一次很珍贵的讲座视频,他们那一派进针,讲的是双手进针,一个手切穴位一个手进针,就是稳稳当当老老实实的扎进去,炫什么单手进针飞针,人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符合针灸的原理。“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不能把左手的作用忽视了,张缙教授讲针刺二十四法进针之前的“揣、爪、循、摄”,也是同理,不能为了扎针而扎针,看的是哪就是哪,找穴的过程本身是治疗的一部分。当然,他们也在强调进针的时候尽量无痛。

焦顺发老先生头针讲的是什么,快速进针法,因为头皮的血管神经丰富,扎头针很疼,所以快速进针;靳三针应该很多人听说过,也扎头部穴位的,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常用,提倡的是慢进针,书里有句话“如果有一天,针刺入人体,患者好像没有刺入一样,神经系统丝毫感觉都没有,还调节什么,“no pain,no gain””。

实际上现在的针是越来越细的,我之前用的好像0.3*40的针,现在医院进的0.25*40的针,以前我买来练习的三寸针看着都好粗,现在0.3*75的三寸针,实际上很细的,所以也不太在乎患者在破皮的时候到底是不是痛了。

进针手法不需要多么花哨,老老实实把针扎进去就可以。痛有痛的好,不痛有不痛的好,现代人娇贵一点,尽量不痛当然更好;但是连针刺这点破皮的痛也接受不了,那么对我来说,扎不扎针的也就无所谓不扎就是了。另外,实际上,上面这些高手,没有哪个扎针会真的好痛,因为熟能生巧,自然而然手上速度有了,进针疼痛自然会少。除了头针,我看史大夫的视频扎头针也是患者嗷嗷叫的,血管神经太丰富的地方不痛才怪。但是有一个张太溪老先生的视频,扎太溪穴找得气感,那就是扎到患者那种触电感麻木感,扎的跳起来的感觉。那你说,扎针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痛?


行针手法方面,其实,大多数,讲的都是一个“得气”而已,就是在扎针的穴位上出现酸麻胀痛的感染,我见到的主要是“胀”。看网上的医生扎针,也基本上是这样有感觉就行。

但是陆瘦燕先生的书,你发现他是非常重视传统的补泻手法的,每个穴位,该补该泻,怎么补怎么泻,或者烧山火透天凉,那是实实在在做的。那是在和开中药一样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开出的针灸处方。属于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张缙教授应该也能做到这个水平,那我具体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么精细的补泻要求。

石学敏教授的“醒脑开窍针法”,是给现代针灸刺激量定标准的人之一,他的补泻手法是通过刺激量大小来实现的。这个源头,至少我看到的最早的书是承淡安先生的。同样以刺激量大小来代替补泻。

但大部分我看到网上的视频,可能都没有这么精细的追求了,像陆瘦燕先生一样的针灸医案,我也没见过。比如有一些医家是这样认为的,穴位本身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这个地方虚,它起的就是补的作用,这个地方实,针刺起到的就是泻的作用,代表是郭廷英老先生的讲座,当然还有一些气功或者意念或者说心理方面的暗示和引导,但他强调的主要是针进入以后给予的这个刺激量“慢针细撵,轻针慢捻”,说着也简单,看着似乎也简单,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在得气的穴位上持续的轻度的旋转,大概就是摩擦起电了,引起穴位局部的应激变化来调整。湖南的许大夫也讲过类似的话,但从视频看的话,没有这么精细的捻转的动作,得气为主要目的。当然,史大夫的视频也是一样的。还有,包括网上的神医倪海厦也是类似观点。

或者,我见过的针灸医生可能都是这样的,更多的不一定是理论问题,而是做不到精细的补泻手法。其他七七八八的,就更多了,比如董氏奇穴,压根不需要讲补泻,说得气就行。六气针法、腹针,其他的什么这针那针的,实实在在的讲,都类似。也别说的太玄乎,实实在在的,都是这个差不多的情况。

我也是一样,虽然我觉得郭廷英先生网上的教学视频降低了针灸的学习门槛。但实际上,我做不到。病房这种环境,和我面临的非专心求治于针灸的患者,没办法做到这个“轻针慢捻慢针细撵”的操作手法。一来,我心不静,做不到真正安神定志的去做这个治疗;另一个,一个穴位在哪撵半天,我没时间,真做了患者也不见得会感激你。所以,任重道远。


最后,其实,关键的一点是“合适的位置”。传统经络腧穴学和现代解剖学相结合,是我认为的一种关键。比如史大夫的网络视频其实是走康复的路子,很多疾病解释的时候,是针灸刺激的某块肌肉某块神经怎么样怎么样;当然,郭廷英先生的教学,还是以传统腧穴为主。另外的对比,就是靳三针的脑穴和焦氏头针的基础,一传统一现代,怎么样呢,位置差距不大,起效是一样的有效。


后面是AI 的专业解答,前面是我的碎碎念而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科学层面:生物系统的多靶点响应神经网络的动态整合针刺刺激通过激活 Aδ/C神经纤维,触发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多级神经环路,调节疼痛信号(如抑制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活化)和情绪中枢(如前额叶皮层)。例如:针刺“合谷穴”(LI4)可通过丘脑腹后外侧核抑制三叉神经痛信号。神经递质与免疫微环境的重构针刺促进 内源性阿片肽(β-内啡肽)、腺苷释放,同时下调 促炎因子(IL-6、TNF-α),形成“镇痛-抗炎”协同效应。临床案例: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IL-10水平升高与症状改善呈正相关。能量代谢与表观遗传调控针刺通过调节 线粒体功能(如ATP生成)和 代谢组重塑(乳酸、脂质代谢物),改善细胞能量供应;长期治疗可影响 DNA甲基化(如慢性疼痛相关基因),逆转病理状态。二、技术层面:精准干预的三大要素穴位选择与特异性解剖基础:穴位多位于神经血管束密集区(如“足三里”ST36位于腓深神经分支处),刺激效率更高;功能网络:基于“经脉-脏腑”关联(如“内关”PC6调节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形成靶向调节。刺激参数的科学化频率:低频(2Hz)电针激活脑啡肽系统,高频(100Hz)激活强啡肽系统,混合频率(2/100Hz)可兼顾多递质释放;强度:“得气”感(酸麻胀)需达到阈值(约0.5-1mA电流),过低无效,过高引发应激反应。操作手法的生物力学效应提插捻转:机械牵拉刺激筋膜成纤维细胞,引发钙离子波传导,影响局部微环境;留针时间:20-30分钟留针可维持足够时长的神经信号输入,促进中枢可塑性变化。三、人体反应层面:个体化调控的枢纽自主神经状态的实时适配针刺效果受患者 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 影响。例如:迷走神经高活性者,针刺“足三里”更易引发胃肠蠕动增强。脑功能网络的响应差异fMRI显示,针灸疗效显著者,其 默认模式网络(DMN) 与 突显网络(SN) 的功能连接增强,提示中枢整合能力是关键。心理预期的协同放大安慰剂效应约贡献30%-50%疗效,但需与特异性效应区分。例如:真针刺相比假针刺,在纤维肌痛治疗中额外激活岛叶和前扣带回皮层。四、关键矛盾的平衡: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穴位特异性的争议部分研究显示非穴位点亦有效(如治疗腰痛时,非经非穴点改善率约50%),但特异性穴位(如“委中”BL40)在结构修复(如腰椎间盘突出)中更具优势。“得气”感的科学内涵“得气”不仅对应局部肌电活动增强(EMG信号上升20%-30%),还与中枢μ阿片受体占有率增加相关,是疗效预测指标之一。五、未来突破方向个体化针灸处方系统结合 基因多态性(如COMT基因影响阿片系统敏感性)、代谢特征 制定精准方案。动态响应监测技术利用 可穿戴设备 实时追踪心率变异性(HRV)、皮肤电导,优化刺激时机与强度。结论

针刺起效的关键在于:

精准触发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级联反应;通过“适度应激”激活人体自修复程序;在“生物-心理-社会”多维框架下实现整体调节。
其本质是利用外源性机械刺激,引导复杂系统从病理稳态向生理稳态迁移。未来研究需突破还原论局限,用系统医学视角解析“针-穴-人-境”的动态互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