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门诊或生活中,总有人抱怨或咨询大小脸的事情,“医生,我的大小脸是怎么造成的”“我的脸不一样大了,怎么治疗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业要求的提高,很多人越来越注重面容。实际上,就面部美学来说,人的左右脸不是完全对称的,有学者经过头影测量正位片和三维成像的测量,也证实了这一点:人的左右侧脸,只要在5%的不对称范围内,就算正常的面容。如果左右侧明显不对称,其中的原因就很多了,但是无论怎么讲,“大小脸”的出现与以下几点相关:
01▕ 牙齿因素
人的牙齿在萌出的过程中,由于种种不明或已明原因,牙齿没有正常萌出,尤其当多个牙齿萌出方向出现异常时,就容易造成“大小脸”。临床上很多患者来就诊的时候,牙齿是歪斜的,单侧往往是反合,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牙齿单侧“地包天”,这种情况下,患者的下巴往往偏向一侧,因为在咀嚼时,只有顺着牙齿的方向才能咬到食物。如果是牙源性偏合,儿童时期早期矫治,效果会很好。如果是成人偏合,只能通过矫治牙齿来使牙齿回归正轨,改善偏斜。如果是骨性的偏斜 ,一般需要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将牙齿和下巴摆回到正常位置,从而使“大小脸”得到矫治。
02▕ 骨骼因素
面部骨骼的上半部是由上颌骨、颧骨、颞骨构成,其下半部取决于下颌骨的形态。在发育的过程中,出现骨骼的发育不良或发育过度,都会导致“大小脸”。与此同时,骨骼疾病的发生,也是造成大小脸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如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肿瘤、纤维骨瘤等等。对于这种骨性的偏颌畸形或不对称,一般都需要手术治疗或矫形。
03▕ 肌肉因素
咬肌肥大又称咬肌良性肥大,在东方民族脸型中并非罕见。单纯咬肌肥大的情况较少,临床上咬肌肥大多伴有下颌角肥大发生。在临床看来,咬肌肥大的发生一般都与人咀嚼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中经常吃硬的食物或有吃零食、吃口香糖的习惯。也有认为咬肌肥大与遗传因素有关。随着西方美学观念的渗透,肥大下颌骨与肥厚咬肌的整形已经变成了面部轮廓整形的热点。目前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的方法很多,对于良性咬肌肥大的有效治疗方法仍是手术切除及肉毒素注射。临床上单纯去除肥大咬肌的情况比较少,如咬肌确实肥大,一般手术多在去除下颌角的同时去除部分咬肌。
04▕ 颞下颌关节因素
颞下颌关节因素中最常见的是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无论可复性关节盘移位还是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在某个阶段可能会导致“大小脸”,尤其表现为“张口动态性”偏斜。主要是因为单侧关节盘移位,使得一侧髁突活动受限,另一侧基本正常运动,就出现了“张嘴”偏向患侧的“歪斜”现象。这种情况,当进行了关节盘移位的治疗后,一般就可以恢复正常。
其次导致面部偏斜的颞下颌关节因素多考虑髁突肥大,该病好发于青春期,指髁突非肿瘤性过度生长而产生的颌骨畸形,可造成严重的偏颌畸形、错合、颞下颌功能紊乱,好发于12~15岁。当怀疑髁突肥大时,一定要尽快到颞下颌关节专业科室就诊,进行影像学检查。同时,在有条件的医院需要进行同位素骨扫描检查,观察患侧的髁突活性与非患侧髁突活性的比值,如果髁突肥大侧活性/非髁突肥大侧活性>1.2,意味着面部将继续越来越偏斜,非髁突肥大侧髁突可能出现骨关节病与关节盘穿孔,待手术时则需双侧均开放手术。
05▕ 其他因素
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发育因素中,半侧颜面短小综合征(Hemifacial Microsomia,HFM)是临床经常见到的,此疾病也被称为半侧颜面发育不全、第一二腮弓综合征、口-下颌-耳综合征、单侧颜面发育不全、口下颌骨发育障碍、颅面短小畸形、先天性耳颅综合征等。对于此种先天性疾病,目前行业认可的治疗方法是牵张成骨术。后天性因素则常见于颌面部外伤,导致的颌面部骨骨折,错位愈合所致,可通过做正颌外科手术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