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古人是非常文雅的。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个词来形容。
婴儿阶段,我们用襁褓。
"襁褓"一词最早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在古代汉语中,“襁”意为包裏、围绕,“褓"字则表示用来包裹婴儿的布。
到了儿童时期,我们称之为“垂髫”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井怡然自乐”。髫指儿童下垂的头发,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
到了八九岁,头发太长了,必须扎起来了,从中间把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在左右两边的头顶上各自扎一个小鬏鬏,就像小鹿的两只犄角,这种发型得名“总角”。
《诗经,卫风,氓》里面有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我们用“豆蔻”年华来形容。杜牧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后人就用豆蔻来指代十三四岁的女孩儿。豆蔻和十三四岁小姑娘的共通点在于豆蔻的花。豆蔻花,样子粉嫩嫩的,娇艳欲滴,形状圆润饱满,就像少女那粉哪嘟的脸颊。仿佛透过含苞花朵的样子,就能让人想象到它日后长出豆荚、孕育果实。
女孩子长到15岁,就要“及笄”。
“笄"是一种发簪,行笄礼时,女子会将头发盘起,用笄固定,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谈婚论嫁了。《礼记内则》中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而男孩子长到15岁,他就需要“束发”。就是把原先一分为二的总角解开,把所有头发扎在一起,捆成一束,称为“束发”。古代男子的束发,几乎是束在头顶的,而且要戴发簪,同时会在发髻外面系一个简单的头巾。《大戴礼记・保傅》记载:“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就是说,束发后就是准成年了,要开始学习高级的理论和知识了。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男子到了二十岁称之为“冠礼”。《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顾名思义,就是戴上冠的礼仪。和女子的及笄礼是对应的,是不同性别正式成年的标志。刚刚加冠的男子,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称作弱冠。冠礼是个体从家庭中走向社会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冠者要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遵礼守法,以独立的人格参与社会活动。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于是,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四十岁被称为不惑之年,五十岁是知天命/知命,六十岁是耳顺之年。
孔子那句话的后半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约是因为孔子这“不逾矩”的境界,实在是吾等凡人难以达到的。而杜甫的一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因此,以后就用“古稀”来形容七十了。
到了八九十岁,就称之为“耄耋"。曹操在《对酒》中写道”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髦是指八九十岁的老人,耋是指七八十岁的老人。
九十岁还称为鮐背之年。鲐是一种鱼,这种鱼的身上有明显的纹路。据说老年人到九十岁的时候,背部的皮肤会生出如同鲐鱼斑纹的褶皱,以此得名。
“期颐”这就是一百岁了。〈礼记》说:“百年曰期、颐。”。
“期颐”的意思就是到这个年龄全指望子孙孝道的奉养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