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叫高丽棒子

在中国东北的民间俗语中,“高丽棒子”一词曾频繁出现,用来代指朝鲜半岛的居民。

这个称呼看似直白,背后却隐藏着一段复杂的历史纠葛和文化误解。

要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我们需要回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现场,抽丝剥茧的还原真相?


20世纪初,日本逐步吞并朝鲜半岛(1910年正式殖民),并以此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

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日本殖民者招募部分朝鲜人担任基层管理者,例如铁路巡警、矿山监工和农场管事。

这些职位看似有权,实则是日本殖民体系的底层执行者。


这些朝鲜管理者手中常持木棍或警棍,负责监督中国劳工的劳动纪律。

当时东北劳工生活困苦,本就对日本侵略者心怀愤恨,而直接挥舞棍棒的朝鲜监工便成了“看得见的压迫者”。

久而久之,“拿棒子的人”和“高丽”(朝鲜半岛古称)被联系起来,形成了最初的负面印象。


“棒子”在中国北方方言中本无贬义,原指玉米(因其形状似棒),但在特定语境下也隐含“愚钝”、“固执”的调侃。

当劳工们用“棒子”形容那些严厉的朝鲜监工时,既指向他们手中的棍棒工具,也暗含对其“为虎作伥”行为的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称呼最初仅针对特定群体(为日本服务的朝鲜人),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扩大化,成为对普通朝鲜/韩国人的代称。

这种以偏概全的标签化,正是歧视性词汇形成的典型路径。


另一种说法与语言差异有关。朝鲜语中“봉사”(发音类似“bongsa”)意为“杂役”或“仆从”,而汉语中“棒子”的发音与之接近。

在东北地区的中朝混居环境中,语言误听可能加速了这一称呼的传播。

不过,这种解释缺乏确凿文献佐证,更可能是民间对既有词汇的附会。


1945年日本战败后,东北地区对“高丽棒子”的使用并未消失,反而因两点原因进一步扩散:

1、历史记忆的延续:老一辈人将对日本殖民的痛恨,部分转移到曾为日本效力的朝鲜人群体上;

2、文化差异的误解:改革开放后中韩民间交往增多,一些摩擦被旧称呼“借题发挥”,例如因饮食、礼仪差异引发的调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