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8日,沪宁沿江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作为连接南京与上海之间的又一条高铁大动脉,这条线路原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开通之初每天仅安排10对列车,不少旅客直呼:“这高铁是不是还没准备好?”
相较于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铁路每天上百对的高频开行,沪宁沿江高铁确实显得“冷清”不少。那么问题来了:
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为何开得这么少?它真的“鸡肋”吗?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深入分析,带你了解车次少的背后逻辑。
一、新线路“慢热”是常态,初期运营需试水
几乎所有高铁新线在开通初期都不会“满负荷”运行,这是铁路系统的惯常做法。
运营初期,铁路部门会根据实际客流进行数据观测与试运行。
设备系统、信号调度等也需要时间**“磨合”与调试**,保障安全。
车次安排少,更利于运营方积累经验,为后续调图提供基础。
案例对比:2022年通车的安九高铁、赣深高铁、沪苏通铁路,初期也都是“少车试水”,后续车次才逐步增加。
二、沪宁主通道早已饱和,功能差异需明确
沪宁之间一直是全国铁路客流最密集的走廊之一,已有两条主线:
京沪高铁:快车通道,服务中长途商务与高端需求;
沪宁城际铁路:停站密集,服务沿线通勤人群。
相比之下,沪宁沿江高铁更偏向于“补位型”线路,主要弥补张家港、常熟、太仓等无高铁城市的空白。
不是为了“替代”主通道,而是“均衡区域发展”
因此,当前列车多集中在南京南 - 太仓 - 上海虹桥之间,说明铁路部门正在逐步“点燃”这条新线的区域活力。
三、节点车站资源紧张,调度需整体配合
别小看“增加一趟车”,这背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在长三角铁路大网中。
南京南、上海虹桥两大枢纽站,早已“满负荷运转”;
每增加一趟列车,都需要协调数十个站点、调度系统、交路走向;
高峰时段,上海虹桥站每3分钟就有一趟车,新线插入难度极高。
此外,沪宁沿江高铁部分线路与普速货运线共线共建,进一步加大了调度难度。铁路系统需要在安全、效率和资源之间寻找平衡点,这也是车次受限的技术原因。
四、客流“潮汐化”明显,难以支持高频运行
从目前数据来看,沪宁沿江高铁客流存在几个特点:
多为节假日、周末客流,呈现“潮汐效应”;
工作日相对冷清,通勤人群占比较低;
张家港、常熟等站点尚未形成稳定通勤群体。
因此,与其安排大量空车,不如在高峰期精准投放,等需求稳定后再逐步扩充车次,这是铁路部门的理性选择。
五、未来潜力巨大,调图值得期待
别看现在车少,这条铁路的未来“含金量”非常高:
战略地位重要:沪宁沿江高铁将成为未来“沪汉蓉高铁”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西向高铁新主通道;
区域价值提升:张家港、常熟、太仓经济强劲,未来将成为新的“高铁通勤带”;
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张家港南站、新江阴站等新站点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释放运力空间。
> 业内普遍预计:到2025年前后,该线路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扩编调图”阶段。
写在最后:高铁的意义,不止于“快”,更在于“连”
沪宁沿江高铁当前车次少,背后并不是“建设浪费”,而是:
一种循序渐进的运营策略;
一种统筹全网的调度权衡;
更是一种区域发展的长期布局。
高铁的意义,不只是让城市变快,更是让“偏远的城市不再偏远”。
当更多人开始使用这条高铁、当沿线产业联动更密集、当通勤人群真正形成,沪宁沿江高铁的价值将水到渠成,真正“跑起来”。
所以,别急,它的高光时刻,还在后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