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要赞美别人

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特丽·阿普特,英国心理学家、作家、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资深导师,她关于家庭动力学、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著作获得了国际认可。同时她还有多部作品入选“《纽约时报》年度优秀读物”,并斩获多项大奖。

关于本书

这本书讨论了一个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赞扬与责备,也就是我们评价时的两种最基本的态度。为什么我们都喜欢赞扬,讨厌责备?这本书将会从心理学层面给出科学的解释。同时,这本书还给我们介绍了各个沟通场景下,利用好赞扬与责备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与人沟通。

核心内容

第一,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都爱听赞扬,讨厌责备。赞扬与责备的背后,都有哪些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第二,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怎样利用好赞扬与责备,让沟通产生更好的效果。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分享的这本书叫做《赞扬与责备》。这本书很薄,但是却很烧脑,书里有很多关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在我关注的心理学类书籍中,这是一本典型的小切口、有趣味的书。全书一共有九章,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都爱听赞扬,讨厌责备。

乍一听这个问题,你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好说的。这是一个人最天然的本性啊。但是,正因为我们对这个状态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我们很少会花点心思对此深入思考。如果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喜欢赞扬,讨厌责备,这是一组非常奇怪的本能。

先说赞扬,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不管是什么人,都喜欢赞扬。但是,请注意,马屁这个词,显然是有点蒙蔽真相的意思。换句话说,对赞扬的偏爱,很容易蒙蔽我们对真实情况的判断。

再说责备,我们也听过一句话,叫忠言逆耳。言外之意,很多实话,可能不那么中听。但是,对责备的排斥,却阻挡了我们去接收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

我们都知道,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一种有利于生存的快捷方式。比如,恐惧,看见老虎掉头就跑。再比如贪吃,看见好吃的就流口水。这些情绪都有利于生存。但是,你再看我们对赞美和责备的态度,从生存的角度粗略的看下来,这些偏好,好像并不那么明智。

那么,喜欢赞扬,讨厌责备,这组本能,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跟人类的生存,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要说的这本《赞扬与责备》,回答的就是这些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特丽·阿普特,是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的资深导师。接下来,我将分成两部分为你分享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重点来说说,这种本能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都爱听赞扬,讨厌责备。赞扬与责备的背后,都有哪些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当然,既然是本能,就意味着,我们没法彻底改变它。但至少,我们可以更好地使用它。第二部分,我们就从技巧的层面上说说,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怎样利用好赞扬与责备,让沟通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

好,先来说第一部分,为什么我们爱听赞扬,讨厌责备。

在正式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得先说说,赞扬和责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乍一听这个问题,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怎么能放到一起,一概而论呢?

其实,假如把赞扬和责备,放在人类原始的生存场景中,你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源自于同一个场景。我们之所以会很在意别人的评判,都源于人类的一个本质特征:我们都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人类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喜欢赞扬、讨厌责备,并不是不成熟、不理性的标志,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最初人们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赞扬对于大脑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而责备则会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的心理健康带来威胁。


第二部分

说到这,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个问题,在日常交流中,谁也不可能做到,时刻都在表达着对别人的赞扬,从来不去指责对方。和别人的沟通出现障碍,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那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怎么才能让我们的赞扬更加恰当,责备更容易被接受,产生更好的沟通效果呢?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里关于沟通的技巧有很多,这里没有办法一下说完。我为你挑选了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沟通场景,分别是亲子沟通和伴侣沟通,来具体说说,在技巧层面如何利用好赞扬与责备。



当然,作者也提醒我们,就算得知了这个魔法比例,想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也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我们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往往很难精确对标这个数字。但这项研究至少能带给我们一个很有价值的启示,那就是,它让我们看到,那些毫无顾忌的、过量的责备,在一段关系中有着怎样的破坏力;也让我们看到,赞扬与责备,在人际沟通和交往中,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总结

好,这本《赞扬与责备》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最后再说一点自己的感受:刚刚我们一直都在讨论交流时的方法。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只要掌握了一套精确的沟通原则,打磨出一套完美的话术,就能让人听了赞美之后如沐春风,受到责备后能欣然接受?好像也不全是。

我之前学的是语言学专业,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任何一句话,除了本身的字面意思之外,它还包含着一个更深刻的层面,叫做“语旨”,旨意的旨。也就是你说这句话的动机和目的。

比如拍马屁,从字面上看全是好话,但它的语旨有问题,也就是动机不纯。这样的话,当时听着感觉很高兴,但事后回想起来,一定会觉得有问题。换句话说,文字可以包装,但语旨是很难掩盖的。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赞扬还是责备,除了技巧之外,都有一个更重要的层面,那就是动机。所以,我们是否带着善意和真诚去和别人沟通,才是一切的关键。这话听起来很像空洞的大道理,但它却是那些具体技巧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撰稿、讲述:袁泽
脑图:刘艳脑图工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