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养猫人,刚躺下准备睡觉,猫咪突然在客厅“嗷呜”一声;工作到一半,它围着你转圈叫个不停;你只是安静坐着,它也会凑过来对着你“喵喵”输出……
这些叫声背后,藏着猫咪想告诉你的小心思。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猫咪频繁喵喵叫的常见原因和应对方法。
一、生理需求: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猫咪的叫声往往与基本生存需求相关。
比如,当食盆空了或水碗见底,它们会通过急促的叫声提醒你“该加粮了”。
尤其是定时喂食的家庭,猫咪的生物钟非常精准,一到饭点就会化身“闹钟”,用爪子轻拍你的腿催促开饭。
还有一种情况是发情期的嚎叫。
未绝育的母猫会发出高亢、持续的叫声吸引异性,公猫则可能低声嘶吼并四处标记领地。
这种叫声通常在夜间更频繁,且伴随焦躁、食欲下降等症状。
应对建议:
定时定量喂食,避免饥饿引发频繁叫唤。适龄绝育,减少发情期困扰(母猫建议避开发情期手术,公猫可随时绝育)。二、情感需求:它们比你想象的更粘人猫咪看似高冷,其实依赖主人的陪伴。
当它们感到无聊或孤独,会通过叫声吸引你的注意。
比如你长时间专注工作,猫咪可能会跳上桌子对着电脑叫,或用爪子轻拍你的手,暗示“该陪我玩会儿了”。
刚搬家或环境变化,猫咪也容易因不安而频繁叫唤。
有猫友分享,带猫咪搬入新家后,它连续一周在夜里低声呜咽,直到逐渐熟悉环境才安静下来。
应对建议:
每天预留15-20分钟互动时间,用逗猫棒、激光笔等玩具消耗猫咪精力。新环境可放置带有猫咪气味的毯子或玩具,帮助缓解焦虑。三、健康预警:别忽视异常叫声微弱、沙哑的叫声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比如老年猫若持续发出低沉的“喵呜”声,可能与认知功能障碍(类似老年痴呆)有关,它们会因迷失方向而焦虑嚎叫。
猫突然变得爱叫,则需排查是否有寄生虫、感冒或肠胃不适。
若叫声伴随食欲减退、呕吐、躲藏等异常行为,建议尽快就医。
一位猫友曾因忽视猫咪连续两天的虚弱叫声,后来发现是误食异物导致肠梗阻,所幸手术及时。
应对建议:
定期体检,幼猫/老年猫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家中备好伊丽莎白圈、益生菌等应急物品。四、环境因素:敏感的小雷达猫咪对声音、气味异常敏感。
窗外野猫的叫声、邻居装修的噪音,甚至新买的家具气味,都可能引发它们警觉性嚎叫。
住在低楼层的猫咪更容易因户外动静而焦躁。
寒冷也会让猫咪“话多”。曾有北方猫友发现,冬季供暖不足时,猫咪会一边叫一边往被窝里钻,直到给它的猫窝加上电热毯才安静下来。
应对建议:
夜晚关窗隔绝噪音,使用费洛蒙喷雾缓解焦虑。冬季提供温暖睡垫,避免将猫窝放在通风处。五、品种特性:天生的“话痨”某些品种猫天生爱叫。
暹罗猫被称为“猫中哈士奇”,会从进门打招呼到睡前晚安全程“喵语”交流;奶牛猫可能毫无预兆地突然“发疯”,边叫边满屋狂奔。
这类猫咪的叫声更多是性格使然,并非表达具体需求。
应对建议:
接受猫咪的“话痨”属性,适当回应避免冷落。提供猫爬架、自动玩具等让它们自娱自乐。六、生物钟差异:夜行本能难改变猫咪祖先多在夜间捕猎,这种基因记忆让许多家猫保留“夜晚活跃”的特性。
它们可能在凌晨跑酷、嚎叫,或是蹲在床头盯着你叫——其实只是想邀请你加入它们的“深夜派对”。
应对建议:
睡前用逗猫棒陪玩20分钟,消耗多余精力。保留一盏小夜灯,避免猫咪因黑暗产生不安。与爱叫猫咪相处的3个原则1.不惩罚原则:打骂会加剧猫咪焦虑,反而导致更频繁的叫声。
2.需求优先排查:先检查食物、水源、猫砂盆,再考虑情感或健康因素。
3.建立规律作息:固定喂食、玩耍时间,帮助猫咪适应你的生活节奏。
你家猫咪属于哪种“喵语者”?
是到点催饭的“报时员”,还是深夜蹦迪的“话痨精”?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和猫咪的沟通趣事!
如果觉得本文有帮助,记得点赞收藏,并转发给更多养猫的朋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