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医张艳萍。常言说得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关乎着我们整个身体的健康状态,吃嘛嘛香、消化顺畅,人才能活力满满。可一旦脾胃出了问题,各种不适便接踵而至,很多人急于调理,却往往陷入误区。
不少人发现自己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稀,一看这症状,心想准是脾胃虚弱、湿气太重,得祛湿健脾,于是自行选用了参苓白术散、香砂养胃丸这类经典的健脾祛湿中成药。这些方子确实能有效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祛湿止泻,对于单纯脾胃气虚夹湿的情况,起初服用会感觉症状有所缓解,比如饭量见长,肚子没那么胀了,大便也渐趋成形。
然而,有些患者按部就班服用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效果停滞不前。这时候就得琢磨琢磨,是不是用药只触碰到了表面,没深挖病根呢?实际上,在脾胃病症里,有一种情况极易被忽视,那就是脾胃虚寒兼肝郁气滞。
这类患者除了有前面提到的脾胃虚弱症状外,还常常伴有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胁肋部胀满疼痛,女性朋友可能出现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问题。仔细观察舌象,舌头颜色淡白,舌苔白厚,而且舌边有明显的齿痕。这是因为肝郁克脾土,导致脾胃阳气进一步受损,虚寒内生,即便用了常规的健脾祛湿药,只要肝郁的问题不解决,脾胃就难以彻底恢复。
此时,治疗思路就得转变,不能单纯依赖健脾祛湿,而要疏肝理气、温中健脾两手抓。用药上,可以先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来疏肝解郁,打开气机郁滞的“结”,让肝气得以顺畅条达,其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芍药、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川芎行气活血。在此基础上,加入干姜、高良姜、吴茱萸温中散寒之品,驱散脾胃虚寒;再配上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能力;为防温燥太过,佐以少量麦冬、沙参滋阴润燥;最后用薏苡仁、佩兰化湿醒脾,让脾胃所处的内环境更加清爽。
这样攻补兼施、肝脾同治,才能直击病根,让脾胃功能重新焕发生机。总之,调理脾胃绝非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精准辨证,找准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药到病除。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有问题可以在后台给我留言,咱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