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河流都起源山脉,大一点的河流源头基本都是在高原,因为河流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基本来自高山的融雪。
高原在秋冬开始积雪或冰,然后在春夏温度回暖之际开始融化,这种山区储水的方法有点像冰箱。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不高的、没有积雪的山,它也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一个山间的泉眼好像永远都不会枯竭。
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积雪的情况下,山脉如何给下游的河流源源不断提供水资源呢?
山脉是公认的大自然 “水塔”,它不仅可以以冰冻的形式存储水,它还会以“水库”的形式储存水。
山中的水是怎么来的?
简单地说,这就是雨水,至少它也是在空气中获取的。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山里的雨水更多,也更容易起雾。
原因很简单,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开始下降,潮湿的暖空气上升变冷后,单位体积所能含有的水分子变少,所以它们会凝结在一起变成小水珠,有时候这些小水滴不足以形成降雨,它就会在山区变成雾气。
而高山上更容易降雨的原因是它阻挡了空气流动,这也导致了迎风面降水量充足,而背风面通常形成雨影,或者说干燥的空气下降到另一面。
如果山脉只是更容易降水的话,好像不足以说明它能够有源源不断的水资源。那就要说山脉的储水能力了!
山脉很像一条毛巾,它可以吸收许多雨水,这些被吸收的雨水会像毛巾滴水一样缓慢释放。
植被、落叶和泥土、砂砾都是优秀的储水“材料”,当下雨的时候,一部分水会在山的表面直接流失,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水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渗透。
虽然这些天然材料的“锁水”能力很好,但是在重力的作用下水还是会慢慢下沉,当它碰到一个难以渗透的岩石时,一盏清泉便出现了。
这些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泉水往往都不会太大(在不下雨的情况下),还真有点像一条挂在那里不停滴水的湿毛巾。
当然,有时候这个清泉会变成一个瀑布,这个是因为在长期的水流渗透过程中,碳酸盐被水腐蚀了的缘故,这就像大山内部出现了一条水管一样。
这种水渗透的最终归宿是一条明面的河流,以及看不到的地下河。
而它之所以总是源源不断,只是因为大山是一个从空气中收集水的劳模,一刻都没有停过而已。
但是,如果真的遇到大干旱,降水量很少的话,山脉也会停止供水,只是山里的干旱程度不会像平原那样明显,它还会通过温差给自己补充水分。
大山经常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但是山脉的水循环系统却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
“水土流失”应该是我们听到比较多的一句话,山地土壤由于海拔较高、温度较低而形成较慢,通常较年轻、较浅,不易固定、易受侵蚀。
所以,树木的砍伐或者其他的人类活动很容易破坏整个山脉的“水平衡”。山脉是通过温差来收集水的,那么现在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危机就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导致高山积雪变得困难,因此在温暖的时候能够融化的水也就少了。同样的,低海拔的山脉收集水的能力也在变弱。
山脉这个“巨型水塔”出水量少了,直接影响生活在山脚下的我们,粮食作物可都是靠这些淡水来灌溉的。
山脉经常被比作水塔,它的功能也确实和水塔一样,自己收集并储存水,再缓慢地给下游供水,这也是它总是源源不断的原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