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科院蔬菜中心许勇研究团队近日在植物学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人工变甜——西瓜碳水化合物调运的驯化”,首次系统性揭示了西瓜驯化过程中果实碳水化合物分配和转运机制,为高品质西瓜选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自然界,西瓜等葫芦科作物是少数以棉籽糖系列寡糖作为主要糖分进行运输的,但是这些作物器官储存利用棉籽糖系列寡糖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一个未解难题。许勇研究团队从2018年陆续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先后解释了西瓜果实“甜蜜”基因4个重要节点进化的分子机制,从而系统解决了这一难题。
资料图
不仅如此,许勇研究团队还进一步研究了西瓜的驯化过程,发现了西瓜在野生、半野生和栽培材料逐渐受到驯化选择的4个关键基因变异位点。研究团队利用这些变异位点,建立了高效转育高糖高品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团队利用野生西瓜资源中的硬脆果肉和抗病资源,培育了“京美”系列西瓜品种,既保持栽培西瓜果实糖含量高的优良品质,又从野生材料引入了抗病、硬脆果肉、抗裂耐储运等优异基因。
目前,“京美”系列西瓜品种已在东北、黄淮海到云南大面积种植推广,并在部分东南亚国家生产,跨国境长途运输到国内消费,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00万亩,推动了我国西瓜新一轮品种更新。
(原标题:农科院专家揭秘西瓜甜味儿哪里来)
来源:北京日报 | 记者 孙云柯
流程编辑:U01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