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这个让很多人闻之色变的“小怪兽”,其实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然而,很多人在面对发烧时,却因为认知误区而采取了错误的应对方式,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发烧的真相,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它。
发烧背后的“免疫大战”
最近,河南郑州的一位男子在发烧39.2℃时,用手机记录下了自己被窝里冒“白烟”的场景。他吃了退烧药后躺在床上睡觉,因为被窝太热,直冒汗,热醒后一掀开被子,床单和被子都湿了,还冒着白烟,仿佛自己在蒸桑拿。而此前,广州一位62岁的阿姨却因为捂被子退烧进了ICU。这些事件都提醒我们,退烧不能仅凭“土方法”。
其实,发烧并不是“敌人”,而是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在“杀毒”。人体有三大防线来抵抗病原体的攻击。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像是“守门员”,当病毒入侵时,鼻腔、口腔等黏膜组织会分泌粘液包裹住病毒,通过纤毛摆动,加上喷嚏和咳嗽,将病毒排出体外。但总有顽强的病毒会留在体内,悄悄复制。当它们达到一定规模时,人体的免疫“先锋”白细胞就会发现它们,此时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被触动,开始采用“自我毁灭”的方式杀毒。身体也会开启“无差别”攻击,健康细胞与病毒细胞共同阵亡,体温随之升高。
之后,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构成的第三道防线随时监控身体状况,并记录病毒信息,下次相同病毒入侵时,可以随时反击。在这场大战结束后,身体为了集中力量对付病毒,会缩减一部分代谢率,从而引起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一般来说,从发烧到退烧,常会经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此时免疫系统发现病毒,启动炎症反应,身体会出现发抖、颤栗;高热期,白细胞与病毒激烈斗争,产生热量,体温急骤升高,同时人体会感觉到产热导致的心跳加快;退热期,战后体温逐渐恢复,人开始出汗,进行退热。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法。
退烧药,不是“万能钥匙”
很多人在发现身体有发热迹象时,会马上服用退烧药。但根据专家建议,并不是出现发热就需要用药。人体的温度基本恒定,体温波动范围在36.0-37.0℃之间,若达到或超过37.5℃,就称作发热。那为什么医生一般建议38.5℃再吃药呢?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需要一定的温度去刺激其活跃度。当人体发热达到38.5℃时,免疫活性完全被激发出来,免疫力大幅增强,更有利于人体治愈。所以医生会建议体温上来后,再进行退热。
不过,具体什么时间吃药,不一定要看体温,而是看个人的不适情况。如果感觉难受到非常痛苦,口干舌燥、浑身酸痛,甚至影响睡眠时,那就要先照顾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舒服起来,根据自己情况适量用药。需要提醒的是,感冒药、退烧药等都是缓解症状的药,它们只是在出现症状时帮助缓解,并没有预防作用。同时,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的用药间隔,短时间内反复吃药容易过量,可能触发药物不良反应。
发烧时,这三件事千万别做
发烧期间,除了注意用药,以下几件事大家要避免做:
捂汗
若发烧时有发冷现象,可以适当捂一捂,让汗液带出热量,起到降温效果。但若是已经发烧到38℃、39℃,捂汗反而不利于皮肤散热,容易出现高热惊厥。另外,捂汗时,体温越来越高,容易导致体内水分、电解质流失,可能导致脱水、体力不支、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捂汗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一层“保温罩”,热量散不出去,反而越捂越高。
洗冷水澡
冷水澡降温看似无害,但物理降温无法降低人体核心温度。而且在冷水刺激下,还可能使人体受凉,进一步加重发烧。洗冷水澡就像是给发烧的身体“雪上加霜”,不仅达不到降温的效果,还可能让病情变得更糟。
酒精擦浴
发热时,皮肤血管扩张,高浓度酒精可引起皮肤收缩,导致出现寒战,不仅不利于散热,还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酒精擦浴就像是给身体“火上浇油”,让皮肤在寒冷和发热之间反复挣扎,反而更难受。
若体温在37.5℃~38.5℃之间时,优选物理降温。例如多喝水,保证身体有充足水分,让身体更好地散热;或是适当减少被子和衣服,配合身体正常散热。强行捂热,反而不利于退烧。如果上述两种方法效果一般,也可以选择温水擦浴,用30℃的水擦拭一下身体,或洗个温水澡;也可以用冷冻过的湿毛巾、酸奶、冰袋、冰贴等敷在额头或脸上。出现发热不要心急,给身体一个调动缓冲的时机,但若是出现精神状态不好,持续几天高热不退,且发热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呕吐、腹痛等情况,就需要去医院就医,制定进一步的治疗预案。
朋友们,发烧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它。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发烧经历,或者对退烧方法有其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让我们一起用科学守护健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