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工种、技术和传统文化等影响,很多地方你会看到性别歧视的影子。当你进入职场后,尤其是女生,更会感到些许的性别歧视。可见性别偏见在现代化的社会仍然存在。
从古至今,人类也曾经历过女性掌握主导地位的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大约从距今约四五万年持续到了约公元前4000年。也就是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人类普遍进入到了父系社会,具体表现在男性在社会上掌握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在父系社会同样长达几千年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戴上了有色眼镜,用一种偏见从门缝里看待女性。
于是有人会问?这种形态是怎么产生的呢?根源何在?小编认为,人类是受利益驱动的动物,只有社会经济状况才可以从根本上说明性别歧视的来源性问题。在原始社会时期,受生产力的限制,人类过着原始自然而简单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生产非常原始,生产工具为打制石器、骨器、木器。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男人们每天拿着简陋的打制器具外出打猎,基本上也就三种后果:被野生动物反杀、未发现猎物空手而归、猎物逃脱空手而归。
男人们的工作是十分危险的,每天外出打猎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才仅有可能打猎到一些不是很危险、速度不是很快的小型食草动物,要么就是干脆直接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有甚者,出去的同伴甚至就再也回不来了,变成了剑齿虎的美食。因此,在当时的生产力环境下男人根本为社会提供不了多少财富。
在这一时期的女人一般从事采集经济,所谓采集经济是指上山采摘一些能吃的野菜、野果。这些食物既不会逃跑,又不会反击人类,同时女性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们知道野果、野菜哪些能吃、易生长在何处,因此每次工作结束都是满载而归,这样女性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远远大于男性。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当时的社会是女性占有主导地位、掌握生杀大权的母系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造出更加先进的工具,如石矛、木投枪、弓箭等武器,同时渔猎技术也得到改进、经验也得以丰富,如人们学会了用陷阱、狡兔三窟、烟熏洞穴等办法进行打猎。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影响下,男人们每次打猎都可以带回丰富的野生动物。动物的皮毛可以用来保暖、动物的骨头可以用以磨制工具、动物的肉类有着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动物的血液含有铁、锌等元素。部落内的人们吃了这样的食物,会给自己增加不少营养,不但使体格强壮,还可以用更多的力气来对付野兽。而在这一时期女性仍然从事的是采集经济,即使女性每次工作都能满载而归,但是野果、野菜的卑微价值已经远远赶不上男性工作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同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人类进入了父系社会。
其实,影响社会形态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起根本作用的还是生产力的影响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说人话就是谁对社会的贡献高、谁有钱,那么人们就听谁的。就好像在家庭中,真正掌握家庭大权的人往往都是挣钱最多的人。
这样看上去好像社会很冰冷、很现实。但在这里小编想说的是:看问题不要太悲观,也不要绝对化,这里并没有什么理想、什么现实的,毕竟这就是社会的基本规律。只有我们顺从规律、利用规律,不与自然作对,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造福,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时光飞到了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和工厂的流水线化作业使得无论男女只需要简单的重复劳动便可以为社会提供近乎同等的财富,于是在这一时期男女平等的观念应运而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过去的采集作业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生产方式大幅度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往往可以用脑力就可以在职场内施展才能,从而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男性和女性对社会创造财富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男女平等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终将成为现实。
虽然在当代社会性别偏见已基本被打破,但是长达数千年的思想陋习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清除的,这导致即使在女性地位空前提高的当代,也仍然会受一些传统负面观念的羁绊,加上部分男生的大男子主义,这些都是共同构成了封建残余,多多少少地萦绕在人们的脑海里。于是,小编也不得不说,性别歧视实在是不应该,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进步而逐渐消亡。
作者:孤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