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为什么这么苦

清晨五点的地铁口,外卖骑手蜷缩在电动车上打盹;写字楼里,白领机械地刷着短视频熬到凌晨。

这个魔幻的图景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当人类战胜饥荒瘟疫,摆脱生存威胁后,却陷入更深的痛苦旋涡。

人们为什么痛苦?

两百年前,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将痛苦归结为两大根源:物质匮乏与精神空虚。

以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起早贪黑,为了吃不上口饭而痛苦。

现如今,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有些人想得到更多,所以依然痛苦。

也有些人空闲时间无聊,天天几乎被眼花缭乱的短视频包围,思想被无线网牵引着,自己动脑缺失,这是精神空虚。

一、欲望永动机:当物质丰裕成为新的牢笼

在饥荒年代,一碗白粥就能带来满心的欢喜和整夜的安眠。而如今的购物节,有人却因为抢不到限量版而彻夜难眠。

现代社会的吊诡之处在于:物质的丰裕非但没有带来满足,反而催生出更强烈的匮乏感。

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某年双十一期间退货率高达35%,揭示着人们冲动消费背后,集体的空虚心理。

女人们之间调侃: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一件衣服。虽然只是一句调侃,但仿佛在暗示:你拥有的永远不够。

这种隐形的精神奴役,往往往会让人陷入“拥有-厌倦-再追逐”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财富自由不是账户数字的膨胀,而是建立理性的消费人格,因为需要,故而购买。

近些年,有人提倡“极简生活 ”,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提醒我们:物质的精简,实质是欲望的驯化。

二、数字鸦片:当精神世界沦为信息废墟

曾经看见这样一段话:

百年前,中国男人吸大烟上瘾,百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玩手机上瘾,比吸大烟还严重。一百年前抽大烟犯法,有国家和政府控制,而现在玩手机,没有人能管得住。

有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日活用户突破8亿的今天,人们的平均专注时长已从12秒降至8秒。

这不是简单的注意力缺失,而是整个精神生态的荒漠化。

网络平台利用算法精准推荐,构建起的信息茧房,让现代人既焦虑于海量信息,又困守在认知孤岛。

你刷新什么,平台就会精准推荐什么。你自以为刷很多信息,实则有共性,把你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使你的认知越来越狭窄。

北京师范大学2023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日均刷短视频超过3小时的人群中,68%出现记忆力减退,52%产生社交障碍。

这些数据背后,实则是深度思考能力的集体退化。

叔本华说:“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一个人能够做他想做的,是这个人了不起的能力,而不能伸着手只知道去要。这就告诉我们,要注重建设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在数字时代有了新的诠释:每个人都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轴心。

可以是每周三小时的深度阅读,也可以是系统的知识图谱构建。

关键在于,一个人一定要构筑起,抵御信息洪流的自我认知堤坝。

三、破局之道: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木上起舞

陈道明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愉快和身体好,不在于生活水平的高低,也不在于生命力的长与短,愉快的一生是真正的质量。

陈道明“愉快一生”的生活哲学,契合了叔本华关于智慧与闲暇的论述。

培养“不刷屏也能愉悦”的能力,是现代人的必修课。

杭州某互联网公司推出的“思考星期四”制度,要求员工每周四禁用即时通讯工具。结果创意产出量提升40%,这验证了认知留白对创造力的激活作用。

构建反脆弱的生活系统,需要物质与精神的动态平衡。

就像作家村上春树坚持三十五年晨跑写作,中国古琴大师用二十年修复一张唐琴。

这些慢节奏的坚守,构成了抵御时代焦虑的精神锚点。

站在人类文明史的维度,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精神迁徙。

当物质满足从生存保障变成欲望枷锁,当信息获取从知识积累沦为认知消耗,破解痛苦之谜的钥匙始终握在每个人手中。

叔本华说,如果外在的不被打扰的闲暇和内在的非凡的智慧,这两种非常态的东西恰巧为同一人所有,那便是最大的幸运。

这个人可以成功避开物质阻乏与精神空虚两种痛苦的根源;他不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也不用担心闲暇(自由的人生)所带来的无聊。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真正的栖居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如何诗意地存在于世。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重拾内心的澄明与自由,建立自己的精神轴心,才是对抗双重困境的终极答案。

#原创作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