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秦始皇为什么叫秦始皇

秦始皇为什么叫“皇帝”?

早在公元前256年(即周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如狼似虎的秦兵就开始进攻诸侯国形式上的共主西周。周赧王无奈,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昭公大胜之后,把象征天子之位的“九鼎”迁于咸阳(途中有一鼎落于泗水,秦国只得8鼎,但后世习惯上仍称“九鼎”)。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起,八只体量巨大的象征天下共主权力的“九鼎”,在咸阳安置。“九鼎”迁秦,意味着秦国日后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诸侯各国。

时光荏苒,仅仅过了三十多年,秦国到了秦昭王雄才大略的孙子嬴政主政,仅仅用了近十年时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陆续灭掉诸侯六国——始皇十七年(前 230年)灭韩国,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灭赵国,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国,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最终建立起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嬴政,一个人,奋六世之余烈,能做出如此事业,伟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如下记载: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秦)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諡,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諡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照抄司马迁《史记》中这一大段内容,大有原由——统一天下之后,立国建制,秦帝国面临诸多关涉政治措施的大问题要宣扬于天下,包括嬴政本人的帝号,称谓,秦帝国的五德颜色,以及以“六”为纪的尊崇法度。

首先,前无古人的大一统,嬴政沉迷于成功的狂喜情绪中。如何在广袤帝国疆域内宣示自己的威权和荣耀,如何显示至高无上,给自己脑袋上戴何种“光环”,确实是个迫切的问题。

议下群臣,自然大家伙拍马屁不迭,送嬴政一个“泰皇”称呼,以为拿一个上古有过的最尊贵的“泰皇”名头给嬴政,肯定会大快“朕”心了。

嬴政不过瘾。思忖再四,他把“泰皇”前面的“泰”字去掉,后面加上一个“帝”字,称为“皇帝”!也就是说,他刚刚击灭六国建立的不世之勋,功高“三皇”,勋迈“五帝”,统而兼之,故而称为“皇帝”。

贵为天子,君权神授,为了最大限度神化自己,嬴政可谓不遗余力。

自己夸自己到这个地步,历史上,要属嬴政最横蛮。可以说,这位爷自恋到了近乎臭不要脸的地步。但究根穷底,嬴政确实有如此自恋和自尊的本钱。

大王既然如此说,群臣当然忙不迭表示十万分同意。毕竟新出炉的“皇帝”只是对群臣所上的名号进行了“修正”,其余三条建议都同意了啊——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制令,诏令,意味着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他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嬴政之前,普通百姓都可以自称“朕”;而嬴政之后,“朕”成为皇帝专门的称呼,常人如果不想遭受灭族,再没人敢自己称“朕”玩了。

名号订立之后,“始皇帝”嬴政颁发的第一道“制书”,也和皇帝家人的称呼有关,那就是对谥号的修改。嬴政尊奉自己老爹,也就是原来的秦国秦襄王为“太上皇”,并且宣布废除流行多年的谥法,严禁以子议父,以臣议君,实际上,他还是想从最大限度上维护君主专制的权威。

而且,既然自己是始皇帝了,日后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一直到万世,天下都是姓嬴的!可见,世界上最早的“数字化管理”,嬴政是真正的源头。

上述数项举措,除了谥法在秦朝灭亡后得以恢复以外,其余诸项,被后世王朝不折不扣继续执行下去,成为封建王朝的专制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