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挂羊头,卖狗肉”,极为生动地道出了那种用假货招牌骗人的伪劣行径。以“羊头”和“狗肉”来喻指名与实,真与假。看似一句简单的俗语,不难看出在古人的眼里狗肉在所有肉类食品中的地位是很低的,那么古人是否就因此而不吃狗肉呢?
狗肉地位的变化
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犬祭,如“丁巳卜,又燎于父丁百犬、百、卯百牛。”可见狗及狗肉是商周时期贵族祭祀或丧葬时的重要祭品。此外从部分汉字的结构,我们也不难看出,狗肉在早期中国的社会地位还是相当高的。比如说简体字的“献”,在繁体字里面是写作“獻”,将“獻”拆分开来,其中有一半是犬。在早期的商周时代,祭祀是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而祭品无疑是最好的东西,狗肉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生女二赐以壶酒一豚,生男二赐以壶酒一犬”。这是《吴越春秋》里面勾践鼓励生育的一句话。这里“豚”就是猪,这句话的意思是,生两个女孩,赐给一壶酒一头猪;生两个男孩,赐给一壶酒一只狗。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至少在春秋吴越争霸时期,狗肉的地位还是略高于猪肉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国以后及至唐宋,狗肉的地位就急剧降低了。《史记》上有一条关于“狗屠”的记载,“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这是一条关于樊哙还没发家的记载,读过《史记》的都知道司马迁是推崇项羽,看不起刘邦的。爱屋及乌作为刘邦的开国大将,司马迁故意强调樊哙是屠狗出身,意欲借屠狗的经历来贬低樊哙。从侧面反映出了,此时的狗肉地位早已不比之前了。
食狗之风的变化
狗肉的地位变化也反映着古人食狗之风的变化。商周时代狗肉作为祭祀的用品,此时可以食用狗肉的人仅限于贵族士大夫。受限于人群的狭窄,此时食狗之人尚少,食狗之风也才刚刚兴起。
春秋吴越争霸时期,狗已经成为了鼓励生育的奖品。此时的狗肉地位早已不及当年,吃狗肉也慢慢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了。此时整个社会上,无论是上层贵族,还是下层百姓,都十分喜欢食用狗肉。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逐渐走向高峰,呈现兴盛局面。
而像樊哙之类的“狗屠”的出现,说明社会上普遍养狗,食用狗肉的人群也在扩大,不再仅仅是贵族了。只要有钱买肉,人们即可食肉,狗肉开始进人普通民众的饮食生活。
隋唐以后,人民对食用狗肉的看法又相较于秦汉有了很大的变化。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有一段记载,东都恶少李和子“常攘狗及猫食之”。在当时的人来看只有那些不务正业的恶少们才会屠狗食肉,此时狗已不是可以用来食用的动物了。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吃狗肉?
中国人喜欢吃狗肉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是狗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另一个原因是古代中国肉类生产的严重不足,人们普遍有一种强烈的肉食渴望。
据《本草纲目》载:“狗肉能滋补气血,专走脾肾二经而瞬时暖胃祛寒,补肾壮阳,服之能使气血充沛,百脉沸腾”。《食用本草》载:“狗肉补胃气、壮肾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传统医学认为狗肉有补中益气、温肾壮阳、补脾和胃之功效,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腰膝冷痛、小便清长、身肢浮肿、阳痿滑精、失眠多梦以及脾胃阳气不足所致的脘腹胀满、腹部冷痛、四肢不温、食欲减退等症。这是因为狗肉有着不可低估的药用价值,所以从始至终狗肉时常都能登上中国人的餐桌。
传统的六畜“马牛羊鸡狗猪”,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狗作为六畜中的一种,其主要作用便是看家防盗,而养狗的成本低廉也导致,狗在古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中随处可见。相比较古代中国的城市而言,古代中国的农村由于生活的艰辛,常年缺少肉食,当狗病死或老死的时候,人们舍不得把狗的尸体埋掉,而是让它最后一次为主人服务,它将被洗剥蒸煮,落人人们的胃里。
正是因为底层阶级食用病死、老死的“有问题”狗肉,让上层阶级对于食用狗肉产生了偏见,从而导致狗肉的地位下降,慢慢地狗肉就再也上不了正式的餐桌,中国的食狗肉的文化也慢慢地转移到了民间。所以现在中国食用狗肉就仅限于特定区域、特定人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