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哈欠连天,几近崩溃……”这是很多现代打工人的真实写照。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发现,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3的人存在睡眠障碍,而我国遭受各类睡眠障碍困扰的人更是高达38.5%,高于世界27%的比例。
睡眠作为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是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兴奋之后产生抑制的结果。它是人体自我修复的必要过程,可以帮助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焕发生机。
3月21日是第23个“世界睡眠日”,在这个格外关注睡眠的日子里,我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睡眠”?
安眠药物的出现就如同天降甘霖,
为失眠患者迎接美好明天带来了希望。
准确的说,
安眠药应该称之为镇静催眠药,
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苯二氮卓类,也就是我们常说XX唑仑/XX西泮。他们化学结构相似,因侧链基团不同拥有不同名字,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咪达唑仑、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
这类药物主要发挥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肌肉松弛等作用。这类药物安全性高,副作用少,但仍有一定的风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和依赖性,也就是说服药次数越多,使用量越大才能达到最初的效果。
第二类是以唑吡坦(Zolpidem)、佐匹克隆(Zopiclone)、右佐匹克隆(Zaleplon)、扎来普隆(Zaleplon)为代表的新型非苯二氮卓类。
由于这类药物英文名称的首字母都为Z,所以简称为Z类药物。
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镇静催眠作用而缺乏明显抗焦虑、抗癫痫和肌肉松弛。因专一性较强,临床上只用于治疗失眠。
这类药物相较于苯二氮卓类起效快、半衰期短,药物耐受性、依赖性和戒断反应也更低,治疗失眠相对更安全、有效,是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首选。
此外,还有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食欲受体拮抗剂以及具有催眠效应的抗抑郁药物。
但是,
有了安眠药物,就真的不用担心睡不着了吗?
失眠发生在自己身上,真的会用吗?
经调查,发现多数人对服用安眠药存在着误区。
1.安眠药可作为居家常备药,想吃就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镇静催眠药是国家严格管控的精神类药品,属于处方用药,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
对于失眠患者,可先尝试非药物治疗,比如调整心态,多进行户外有氧运动等。如无效再使用药物,但须经专业的神经科、心理科医生评估后开具使用。
2.听老王说他吃的安眠药效果不错,我也买来试试?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而且每一种安眠药也有各自独特的药理作用。
所以,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建议如果失眠了请就诊专科医生,在明晰病因的前提下针对性用药。
3.都说是药三分毒嘛,最近睡眠质量不错,就不吃了吧?
万万不可!
长期服用后不可突然停药,一方面可能会引发再次睡眠障碍,如长期服用中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突然停用会使睡眠质量变得比吃药前更差,这就是常说的反跳性失眠。另一方面还会引起癫痫、紧张焦虑、记忆减退、恶心干呕等戒断反应发生的风险。
故长期服用切勿自行停药,一定要咨询专科医生。
4.下午要开车出远门,得休息好,吃颗安眠药睡一觉!
安眠药会产生困倦、头晕、注意力降低等不良反应,服用8小时内应避免驾车、高空作业或进行机械操作等。
另外,由于酒精与镇静催眠药合用会产生相互作用,产生头痛、头晕甚至中毒反应,所以切记服药勿饮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