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辛辣食物指的是什么

从小到大,每个人去医院的次数,没有几十次,也总有十几次。


而大家似乎总会听到一句“万能医嘱”(还会打印在病历上):


“清淡饮食,忌辛辣”。


不少人听到或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往往是:忌辛辣,不就是不吃辣椒嘛!


但你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医生总是说“忌辛辣”?


“辛辣食物”,真的只是指辣椒吗?




辣,其实不是一种简单的味觉,而是一种“痛觉”。


当辣椒素与身体里感受痛觉和热量的受体分子蛋白(TRPV1)结合,就会产生“火辣辣”的灼痛感[1]。


而医生们经常说“忌辛辣”,主要是因为这种痛觉会刺激人体多个器官,比如:


1.胃肠道


有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胃肠道功能受损,本身黏膜就有破损或炎症。


这时吃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造成充血、水肿、蠕动加快、胃酸分泌过多,引发或加重胃疼,甚至诱发糜烂、溃疡[2]。



2.口腔和咽喉


如果你有口腔溃疡,那千万要远离辛辣食物!


否则,它们会直接刺激溃疡周围的痛觉神经末梢,加剧疼痛。


辛辣食物还会使口腔黏膜血管扩张,导致大量炎症因子聚集在溃疡面,加重炎症[3]。


此外,太辣的食物还可能让咽喉充血、水肿,出现干痒、疼痛和异物感。



3.心血管系统


没想到吧,吃辣还会影响心脏!


你可能也有同感——吃得太辣,可能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这是因为,这种痛觉(辣味)会让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加重心脏负担[4]。



4.影响药效


辛辣食物中的成分可能会与某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在身体里的吸收、代谢和排泄,影响药效[5]。


在服用抗生素、止痛药、抗凝药或一些治疗胃肠道疾病药物的时候,不建议同时吃得太辣。



这下明白了吧,医生口中的“忌辛辣”,并不是随口说的。



很多人对辛辣食物的理解,往往只关注到了 “辣”,却忽略了 “辛”。


在传统医学理论里,“辛”也是一种味道——凡是气味浓烈、刺激性较强的食物,都属于“辛”味范畴[6]。


(来源:soogif)


所以,“忌辛辣”,指不要吃那些会刺激口腔、胃肠道黏膜,产生灼热感或麻感的食物。


常见的辛辣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 辣椒类:包括青椒、红椒、小米椒、朝天椒等;

● 葱姜蒜类:洋葱、大蒜、大葱、生姜等;

● 调味品:辣椒粉、胡椒粉、芥末、花椒等;

● 酒精类:白酒、啤酒、起泡酒等;

● 其他辛辣口味的零食、蘸料等。




那么生病时,我们怎么吃,才更好呢?


1.发烧


身体在发烧时,代谢会加快,能量消耗也会增加。


此时,要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让身体获得充足的营养与细菌和病毒“战斗”[7]。


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有鱼、禽、蛋类、瘦肉。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建议,每天要吃“动物性食物”120~200g。


具体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大致相当于每天吃1个鸡蛋、一巴掌大小的瘦肉(如猪里脊肉、牛肉)和一巴掌大小的鱼肉(如鲈鱼、鲫鱼)。



2.口腔疾病


拔牙、种牙后,当天避免吃过烫、过硬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可以吃一些软的、冰的、没有颗粒或渣的食物;恢复期间可以吃粥、面、鸡蛋羹等。


口腔溃疡患者,更应该清淡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


3.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发病后,一般建议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避免脱水。


之后注意补充营养,从易消化的米粥、蛋羹等,过渡到瘦肉粥、青菜鸡蛋面、小馄饨等,并保证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虾仁等)的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2]。


4.肛肠类疾病


痔疮患者,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新鲜水果蔬菜、全麦全谷类、豆类等,少吃高糖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饮酒。


长期便秘患者,要多喝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这有助于软化粪便,减轻排便时的疼痛。



下次再听到医生叮嘱 “忌辛辣”,可别再吃错啦!


来源:腾讯医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