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宛如作者为读者精心打磨的独特透镜,每一种视角都拥有专属的光谱,能够折射出全然不同、精彩纷呈的文学景观。恰似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凭借意识流视角,将时间与记忆巧妙地拆解、重组,为读者呈现出意识流动的独特轨迹;又如马尔克斯于《百年孤独》里,运用全知视角,精心编织起魔幻现实主义的经纬,全方位展现出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时代的奇幻长卷。
从本质而言,叙事视角的抉择,实则是一场对叙事权力的精细权衡与精密计算,它深刻影响着故事的呈现方式与读者的阅读体验。创作者需从情感投射的浓度、叙事半径的弹性、文本张力的生成,以及主题挖掘的深度这四个关键维度,去破解这道充满魅力与挑战的艺术方程式。
一、情感浓度,决定视角深度
1、第一人称视角:灵魂的贴身洞察
第一人称视角,犹如一把锋利且精准的手术刀,能够干净利落地切开人物灵魂的横截面,将其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青少年焦虑借由 “我” 的絮絮叨叨,如汹涌的潮水般直击读者内心深处。那些未经雕琢、直白的脏话以及满溢的困惑,共同汇聚成强大的情感漩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少年的精神世界之中,直接触摸到其破碎与迷茫的真实状态。
同样,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毅然选择格里高尔的有限视角,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甲虫躯壳下,主人公那如暗流涌动般的羞耻与恐惧。这种情感的深度与冲击力,远非全知叙述所能轻易企及,它以一种近乎贴身的距离,让读者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真切地体验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痛苦。第一人称视角赋予读者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使读者仿若成为故事中的一员,亲身经历着角色的喜怒哀乐,从而对故事中的情感有更为深刻、直接的感受。
2、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心灵的细腻聚焦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则恰似一台经过精心调焦的显微镜,能够聚焦于特定人物,展现其细腻的内心世界。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巧妙运用自由间接引语,让艾玛的欲望与现实激烈碰撞,产生出令人近乎窒息的真实感。“她渴望死去,又渴望住在巴黎”这般的叙述,在保持一定观察距离的同时,又能深入到人物灵魂的骨髓深处,为读者营造出一个独特的共情空间。读者仿若能透过这一视角,清晰地看到艾玛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感受到她对理想生活的炽热向往以及被现实无情束缚的无奈,从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该视角在保持一定客观性的基础上,深入人物内心,使读者既能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又能感受到其情感的复杂性,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与深度。
二、叙事半径,需要弹性空间
1、全知视角:史诗版图的宏大构建
全知视角,宛如一架高高在上的航拍无人机,拥有广阔的视野,极其适合构建气势恢宏的史诗级叙事版图。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凭借这一视角,如同一位掌控全局的神明,自如地在战场全景与贵族沙龙之间切换。拿破仑的踌躇满志与皮埃尔的灵魂探索,在上帝视角的俯瞰下,交织成一曲波澜壮阔的命运交响曲。
这一视角的独特魔力在于,它既能展现出博罗季诺战役中如钢铁洪流般的宏大战争场面,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又能精准地捕捉到娜塔莎在舞会上颤抖的睫毛这一细微而动人的瞬间,细腻地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
通过这种大与小、宏观与微观的巧妙结合,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层次分明的叙事世界。全知视角能够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背景、人物关系以及事件的发展脉络,使读者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全面、宏观的把握,尤其适用于展现历史变迁、社会万象等宏大题材。
2、多重视角叙事:真相拼图的多元呈现
多重视角叙事,则像是一块神奇的棱镜,能够将单一的光线折射出如彩虹般绚烂多彩的光芒。在《罗生门》中,每个叙述者都如同手持一块真相的碎片,芥川龙之介巧妙地通过盗贼、妻子、武士亡灵等多重视角,将人性的混沌状态解构成一个复杂的叙事莫比乌斯环。不同视角下的故事相互交织、相互补充,又相互矛盾,让读者在这纷繁复杂的叙述中,不断探寻真相,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更是将班吉的智障视角、昆汀的回忆视角、杰生的怨恨视角层层叠加,使得南方家族的衰落史宛如一个意识流动的万花筒,从不同角度展现出家族的兴衰变迁以及人物的命运起伏。
这种多重视角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叙事的广度与深度,为读者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多重视角叙事打破了单一视角的局限,使读者能够从不同人物的眼中看到故事的不同侧面,从而拼凑出一幅更为完整、立体的真相拼图,同时也激发读者对故事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
三、文本张力,来自视角悖论
1、不可靠叙述:认知迷宫的巧妙构建
不可靠叙述,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充满诱惑与挑战的认知陷阱。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巧妙地运用亨伯特的回忆滤镜,将恋童癖这一令人唾弃的罪恶行径,包裹在看似浪漫的史诗般叙述之中。读者在被其优美文字所诱惑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内心的道德审判,在这两者之间不断摇摆、挣扎,从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文本张力。
石黑一雄在《长日将尽》里,让管家史蒂文斯采用克制的叙述方式,使得战后英国的阶层创伤在欲言又止、含蓄内敛的表达中,愈发显得刺骨而深刻。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深切感受到史蒂文斯内心的压抑与痛苦,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阶层差异所带来的无奈与悲哀。不可靠叙述通过叙述者不可信的言辞或片面的观点,使读者对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判断,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与深度,同时也促使读者对人性、道德等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2、视角越界:叙事边界的大胆突破
视角越界,往往能制造出令人惊艳的叙事雪崩效果。莫言在《檀香刑》中,让刽子手、知县、戏子等众多角色轮番登场,使得酷刑现场在多重视角的折射下变得光怪陆离、神秘莫测。当视角在受刑者与行刑者之间跳跃时,暴力的美学化与历史的荒诞性在视角的激烈碰撞中,如火花般迸发出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心灵冲击。
奥尔罕・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中,更是大胆创新,让狗、树、金币等物开口说话,通过物的视角解构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叙事霸权。这种独特的视角运用,打破了常规的叙事模式,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叙事世界,引发读者对世界、对人类自身的深入思考。视角越界打破了传统叙事视角的常规限制,以独特的视角组合或视角转换,为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使故事充满新鲜感与冲击力,同时也为作者表达独特的主题与观点提供了新的途径。
四、主题挖掘,依赖视角引导
1、视角契合主题基调
选择叙事视角时,需确保其与主题基调相契合。例如加缪在《局外人》中选择冷漠的第一人称视角,以默尔索那看似 “无意义” 的陈述,如同一堵无形的墙,将读者逼入一个思考的绝境,迫使读者在其冷漠的叙述中,努力探寻存在主义的真谛。这种视角与小说所探讨的荒诞、虚无的主题基调高度一致,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在荒诞世界中的孤独与迷茫,进而深入思考存在的意义。
又如沈从文在《边城》中,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聚焦于翠翠的内心世界,细腻地描绘出她的纯真、懵懂以及对爱情的向往,这种视角与小说所展现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湘西世界的宁静、和谐的主题相契合,让读者能够沉浸于那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世界,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好与哀愁。视角与主题基调的契合,能够使读者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2、视角推动主题深化
视角不仅要契合主题基调,还应能够推动主题的深化。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运用意识流视角,将时间炼金术巧妙地凝固在玛德琳蛋糕的气味里,通过对记忆的细腻挖掘与重现,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动与生命的无常,进而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思考。这种视角的运用,使小说的主题从单纯的回忆与情感抒发,上升到对时间、生命、记忆等哲学层面的探讨,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再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众多人物的视角转换,如贾宝玉的叛逆视角、林黛玉的敏感视角、王熙凤的精明视角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贾府的兴衰变迁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使小说的主题从家族故事扩展到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实现了主题的层层深化。合适的视角能够为主题的表达提供独特的切入点与展开方式,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使主题在叙事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升华。
叙事视角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说,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展开的一场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博弈游戏。作者通过精心挑选叙事视角,如同为故事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讲述方式,引导读者走进故事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探索其中的真相、思考其中的意义。而读者则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作者提供的视角,去理解故事、解读人物、感悟主题。
当作者选择了恰当的叙事视角,就如同为故事寻找到了最契合其灵魂的呼吸节奏,让文字在视角的转换与更迭中,如同树木生长般,自然而然地生长出生命的年轮,使故事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以及更为持久的艺术魅力。
在文学创作的长河中,不断探索与尝试不同的叙事视角,恰如其分地运用视角的力量,方能创作出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的佳作,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学习写作挣钱,成为专业作家,务必先拜师学艺。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有杰出的写作能力,更没有人天生就是优秀的作家。
众所周知,打铁、砌墙、当厨师,都得先拜师学艺,更何况从事高难度的文学创作呢?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得先改变自己的认知。确切地说,要先提升自己的认知。
在你打算进入写作行业之前,首先要做的不是花死力气去盲目涂鸦,而是要先找到你的“领路人”。这样才能让你事半功倍,快速成长为一位专业作家。如果有老师带你,至少能拥有3大优势:
1、老师能快速提升你对写作的认知;
2、老师能带着你系统化学习创作理论,让你系统化掌握文学创作的底层逻辑;
3、老师能把你的作品,推荐到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上,大批量地发表。让你一边学写作,一边挣稿费。以便对你形成正反馈,让你更有动力去创作。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位专业作家,则需要先拜师学艺。得先跟着老师,系统化学习创作理论。
学习写作,私信我。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