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叫春卷

儿时,家乡有春日里吃春卷的习俗,每年从立春开始,直到谷雨前后。按照老规矩,只要条件允许,就会吃春卷以纳福迎新。但吃春卷在当时是太“奢侈”的“享受”。因为在那个时候,经济十分困难,人们平时的主食是各种杂粮野菜,即便如此还吃不饱肚子,更别说吃白面做的春卷了。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白面属于细粮,是特别“金贵”的东西,除了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客,人们平时是舍不得吃的。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在立春、“二月二”、春分或清明节时,人们会拿出一些“金贵”的白面,用滚烫的开水和面,随后烙成软韧的白面薄饼,再依据时节卷入用葱、姜、蒜凉拌的红白萝卜丝、豆芽,或是卷入炒土豆丝、韭菜炒粉条、香椿炒鸡蛋等蔬菜,做成美味而“奢侈”的春卷来应节迎春,所以,春卷又叫“春饼”。

当大人和孩子们对着美味的春卷狠狠咬上一口,津津有味地品尝的时候,这叫作“咬春”。当然,也有的人称吃春卷为“咬春盘”,当时我不理解,猜想这可能是因为卷春卷的蔬菜都放在盘子里的缘故吧!吃春卷的这两种叫法,尤其是在“立春”和“二月二”时人们叫的更多。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知道, “咬春”、“咬春盘”竟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迎春习俗。不过,古人吃春卷只是在立春这天。

早在东汉时期,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在唐代,每逢立春这一天,无论贫富贵贱,人们都要吃卷着新鲜蔬菜的薄饼以迎春祈福,称之为“咬春”。而唐代的皇宫中则将汉代的“五辛盘”的传统,改造成了送“春盘”。

那么,什么是“五辛盘”和“春盘”呢?“五辛盘”是在东汉、魏晋时期,人们在元旦之日有食用“五辛盘”的风俗,其意在于“尝新”。据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元日造五辛盘,……,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葱、蒜、韭菜、芸苔(油菜)、胡荽(香菜)是也”。唐代成都名医咎殷的《食医心镜》中也说:“食五辛以辟厉气”。到了唐代,唐朝将这一习俗移植到了“立春”的前一日,皇帝命人在这一天将糖果、水果、蔬菜和薄饼放在盘子中,与酒一起赐给大臣,以示迎春和祝福之意,这被称为“春盘”。于是立春前送“春盘”被老百姓纷纷效仿。第二天,也就是立春这天,人们会把“春盘”里的蔬菜卷入薄饼中吃掉,称为“咬春盘”,这也含有迎春纳福之意。

不过,唐朝的人们,卷入春卷中的蔬菜主要是以生食的“芦菔(萝卜)”、“生菜(苦苣、莴苣、白苣之类)”为主,再配以“五辛”和酱醋食用。唐代《四时宝镜》中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的《立春诗》中就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到了宋朝,食用春卷的时间虽然多在立春这天,但已经不完全固定了,同时还出现了新的春卷品种——炸春卷。据说,当时福州有个书生,日夜废寝忘食的读书,所以三餐无时。他的妻子十分心疼,虽然多次规劝也没用,于是就用肉末、蔬菜和豆腐等物做成馅料,用米粉皮(后改成面粉)包成卷形炸制,制成了既能当饭,又能当菜的炸春卷以供丈夫食用。后来这种炸春卷也流行各地,宋代蔡襄写诗称赞的:“春盘食菜思三九”中的春卷,就是这种炸春卷。

到了清代,除了炸春卷,烙制的春卷也有了变化,尤其是其卷菜的种类增多了,它既可以卷凉拌的生菜,也可以卷炒菜,这和我们现在吃春卷已经基本相同了。同时,人们食用春卷的时间也更加自由,据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中记载:“是春月,……,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种)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而以面粉烙薄饼而食之”。在农历二月初二,这是我国民间所说的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也要吃春卷,名曰“吃龙鳞”。里面卷的蔬菜,除了传统的肉丝、红白萝卜丝、土豆丝、青椒、豆芽、芹菜、葱蒜外,有些人更喜欢用春天里的香椿来炒鸡蛋、拌豆腐或用腌制的香椿来卷春卷,这种别具风味的春卷,其实也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春卷随时都可以吃到,而且馅料也日益丰富了,但儿时对春卷的美食记忆,却历久弥香!

同时,春卷和它象征的迎春祈福美好愿望的习俗文化——“咬春”和“咬春盘”,也将历久而弥新!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