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东方首届在线家庭教育论坛
标题:父母如何破解教育内卷困境,开拓家庭教育新思路?
嘉宾:
丁延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周 雷 陕西省文科高考状元,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新东方家庭教育中心负责人
主持人:
蓓蓓:东方甄选主播
蓓蓓: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爱润心田,共话成长”新东方首届在线家庭教育论坛。我是主持人蓓蓓。现在即将开启首个对话环节。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老师和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周雷老师。在这个环节,我们将聚焦教育与升学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
相信大家对屏幕前的两位老师并不陌生,他们都是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接下来,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丁延庆老师出身高知家庭,拥有高学历,在网络上是一位颇具幽默感的学者。他曾分享,女儿在学校成绩处于班级倒数,不辅导作业时父慈女孝,一辅导作业便鸡飞狗跳。丁老师,您现在和女儿的关系如何了?
丁延庆:如今关系挺好的,我彻底放手不管后,相处就和谐多了。
蓓蓓:周雷老师在新东方从事家庭教育工作近二十年,他是省级高考状元,毕业于北京大学。我们也请周雷老师说说您的孩子。
周雷:我女儿今年高三,自己作为高三学生家长,深感压力巨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孩子面临的升学压力在这一刻达到顶峰。丁老师刚才说,他现在能不管孩子,但我觉得那是因为还没到高中这个阶段。到了高中,家长和孩子的压力都极大。
家长普遍焦虑根源与有效应对策略
蓓蓓:非常感谢二位老师的分享。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初三和高三学生的家长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他们的焦虑程度丝毫不亚于学生。二位老师在学业和事业上都十分出色,且在不同领域为家庭和孩子提供帮助。接下来,请二位老师从专业角度为我们分析一下,家长的焦虑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助力大家破解这一难题?
丁延庆:接下来,我将简要阐述个人见解。
我与周雷是同级的北大同学,然而我们的人生进度却有所不同。我们年龄相仿,他女儿已面临高考,而我女儿尚在小学五年级。我四十岁才迎来女儿,未曾经历孩子中考、高考等阶段。
但我每日与教育界的学者、家长和孩子交流,多年来,我一直以业余视角观察社会、人生与教育,这里仅从教育实证研究学者的角度,分享一些看法。正如蓓蓓所言,当下中国家长普遍焦虑,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孩子焦虑,家长必然感同身受,这恰似十指连心。就像周雷老师,我们常交流教育问题,他或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焦虑,但女儿焦虑时,他也难免忧心,这无疑是焦虑的一大来源。从我的专业视角来看,家长对教育原理、儿童发展规律,如孩子成长、读书考试选拔等方面缺乏充分认知,也是焦虑的重要成因。缺乏了解便会引发恐慌与焦虑。
过去两三年,我以自己年幼的孩子为对象,开展了一项“完全放任教育”的实验。我之所以有底气如此尝试,是基于对本学科领域,尤其是实证研究的长期观察与深入了解。我深知这种“放任”背后有其合理性,虽不敢说这是多么高明的做法,但至少值得一试,风险相对较小。
每个人都接受过教育,但时代变迁,如今竞争更为激烈,大家难免心中没底,进而产生焦虑。然而,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教育的规律始终如一。许多家长和朋友缺乏对教育规律的信心,若能深入了解并充分发掘其中奥秘,情况定会有所改善。
就像我女儿就读于北大附小,与之相关的各圈层人士也多次提及这一点。在教育领域,北大系学校以其独特的“佛系”风格广为人知。想必大家对北大附中并不陌生,该校曾长期开展一项颇具开创性的教育实验。这一实验深刻践行了素质教育理念。然而,不少人认为其是以牺牲应试成绩为代价来推进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北大附中的情况较为复杂,其成绩现状是否由素质教育所致,尚无定论。
北大系的学校,无论是高中、初中还是附小,整体风格都十分佛系。以附小为例,校内学生并非全是北大子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北大的教师在子女教育方面,相较于其他群体更为佛系。比如在报班、强迫孩子学习等方面,他们的焦虑程度与其他家长不可同日而语。有人或许会认为,这是因为北大教师的子女没有升学压力。但在我看来,关键原因在于北大教师自身通常学业优秀,且深谙教育规律,因而不会过度焦虑。
周雷:在此,我想补充一点。前段时间,有两位北大的学者因家庭教育相关话题而备受关注。其中一位是丁延庆老师的好友兼同事,也是我的好友林小英老师。她参加了一档节目,在节目中对当下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诸多批评。她回到湖南的母校,看到师弟师妹们学习如此辛苦,深感痛心。
近日有新闻报道,河南甚至是全国的高中生可能要将恢复双休。此前,高中生想要周末休息两天几乎是奢望。我曾了解到一些极端情况,像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高中生,两个月才放一天假。如今,国家强力推动学生休息,可见学生的压力之大。
林小英教授在访谈中提到了一个词——“脱嵌”,意思是我们不必将某些事情看得过重,要尝试摆脱与教育体制的过度捆绑。刚刚丁延庆老师说,北大教师在子女教育上相对佛系。我认为,这或许是因为北大教师对教育体系有着深入的了解,清楚其中的门道,所以能够更加豁达地看待子女教育。所以,他们会看得更开一些,这是一个例子。
还有个例子。前一阵网上有好多报道,讲一位很有名的女老师,叫赵冬梅,是北大历史系研究宋史的教授。她研究的是王安石变法、司马光这些内容。就是这样一位北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儿子却没有上大学。赵老师分享了她的儿子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习的,比如他特别喜欢摄影,通过参与拍摄工作,跟着不同剧组去学习。我看了那篇文章后挺震撼的,觉得赵老师是真正放得下的家长。你瞧,连北大教授都不焦虑了,那咱们普通家长是不是也应该不焦虑了呢?
平常我在工作一线接触了大量家长,总结出了一些分类,我们看看哪类家长最容易焦虑。首先,那些知识、文化和学历水平都很高的家长是不太焦虑的,像丁老师、俞老师,还有我,都还好。其次,如果父母知识文化水平一般,比如说做点小生意,学历又不高,他们也不焦虑。他们会觉得,我初中都没毕业,开个商店,不也干得挺好嘛,人生路不止一条,所以不焦虑。
真正焦虑的是哪种家长呢?就是自己曾经对学习有执念,但是又没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家长。我遇到过一个妈妈,一上来就跟我说:“周老师,我当年的梦想就是考上985高校,可高考失利了,只上了个普通院校,所以我一定要让孩子实现我没实现的梦想”,这种家长特别焦虑。还有个妈妈给我留言说:“我们家不是有钱家庭,没有几个‘小目标’,我家孩子资质又很一般,就是个普通,甚至有点平庸的孩子。”于是就陷入了一种“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的情况,这种时候,家长就特别容易焦虑。
我经常跟家长们讲,大家真没必要这么焦虑,为什么呢?给大家分享几个数字。2024年全国所有大中专院校通过高考录取了1068.9万人,也就是说一千万人都能上大学。2024年参加高考的孩子,对应的出生年是2006年。2006年中国新生人口是1584万。也就是说,你家孩子只要在这1584万人里排到前1000万,差不多是百分之六七十的水平,那你家孩子肯定有学上。
当年的教育圈,包括媒体圈,存在大量值得商榷的导向问题。比如说,把中考分流这事夸大了,说什么“五五分流”,说孩子中考考不好,直接上技校,只能去学开挖掘机,我觉得这其实是个误解。从大数据来看,三分之二的孩子是能上大中专院校的。这1000万大中专院校的招生里,约450万是本科院校。我们以1500万新生人口作为分母,本科的录取率基本上接近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所以,丁老师作为教育研究学者,他才会说,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到了普及化阶段,和早些年很不一样了。我是1991年参加高考的,当年的高校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八,现在百分之六七十的录取率,单算本科也有百分之三十。大家要是算一下这些数字,就不会被现在这种情绪裹挟了。
最容易被这种情绪影响的是小学生的父母。小学一年级,同一个班里的孩子,有头一年9月出生的,也有当年8月出生,年龄差距能有一岁。孩子学习这件事儿,和大脑发育有很大关系,孩子年龄小,可能就是学不懂。把这件事交给时间就行,一年级的时候学不会,到二年级不费劲儿就学会了。但是这时候,很多妈妈就会非常焦虑:别人孩子都能认识100个字了,我家孩子才认识50个;别人孩子都能背200个英语单词了,我家孩子才记住10个……我自己就深有体会,我女儿当时在人大附小,二年级了连乘法口诀表还背不下来。有一次我特别严肃地跟我太太讨论,说是不是得带孩子去儿童医院测一测智力。但是,到我女儿高二的时候,她已经把大学所有微积分数学都学完了,她现在要去国外上大学,走的是国际升学体系,数学考试成绩是满分。
所以说,现在很多家长的焦虑真没必要。为什么没必要?他们不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规律,才会焦虑。就像丁老师说的,北大的教授们对孩子教育没那么焦虑,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个阶段有些能力没显现出来,到下一个阶段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家长们别着急,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家长,慢慢来。
丁延庆:我再补充一点我的看法。我是做实证研究的教育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接触问题多了,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现在很多家长不了解,自己焦虑,就会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满满当当去干各种事儿。如果我们跟家长说,不要焦虑,孩子的健康、快乐、幸福最重要,很难真正缓解他们的焦虑。
但我想告诉家长的是,现在让孩子这么忙、这么累,报这么多班,最后比少干预、少报点班、少压迫孩子,效果还要更差。凭什么这么说?这是基于大量实证的研究。比如说,我们会研究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业,对孩子学业成绩有什么影响。在家长里面,确实有极少数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的,缺乏起码的责任心,这对孩子成绩的影响肯定是不好的。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过度参与。家长过度参与孩子学习,也会降低孩子的学业表现。所以,并不是说你参与得越多、辅助得越多,让孩子投入学习的时间越多,孩子就学得越好。
在教育经济学领域,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教育生产函数”。我们用它来研究教育里的投入产出,看看学业成绩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它们分别有多大的影响。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个人特质、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家长行为、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学校管理、同龄群体等等,这些都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在这其中,孩子个人的特质和学习行为一定是最具决定性、最主要的影响变量,这一点毫无疑问。第二点,学生个人特质中,比如智商、学习基础这些因素是最关键的,另外像个人努力、学习方法,还有自我期许也会对学习表现有显著影响。
但很多影响并不是线性的,比如学习时间这个因素,它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就呈现出二次型的规律。什么意思?当你投入学习时间比较少的时候,每天增加一小时,你的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改善。然后你再每天增加一小时,成绩可能也会提高,但提高的幅度比之前那一小时要少很多。然后你继续增加学习时间,就会到达某一个点,过了这个点,再增加学习时间就不会提高学习成绩了,成绩可能反而会降低,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规律。所以说,从实证研究角度,家长会发现,你要是无限度地去投入、去干预孩子的学习,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要是大家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我相信不管是焦虑程度,还是行为方面,都会有所改变。北大中文系有位挺有名的教授,叫孔庆东,他写过一篇回忆高中生活的文章,里面有一段写得挺逗,说学习这事儿啊,你不用功,那肯定学不好,可太用功了也学不好。就是这个意思。
培养核心能力比追求成绩更重要
蓓蓓: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分享。从丁延庆老师的话里,我们能抓住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责任很重大,得有全局观。只有家长有长远的眼光,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让孩子走好自己的路。要是家长对教育规律认知不足,就特别容易陷入焦虑。家长盲目地一头扎进一条路,反而带来更多的风险。从周雷老师的话里,我也学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认识到教育和升学对孩子的价值。如果父母自己没尝到教育的好处,却又把它当成执念,其实不是在助力孩子成长,而是想让孩子代替自己去实现没完成的梦想。咱们刚刚还提到一个曲线,投入学习时间这个倒U型的曲线。那么我想问一下丁老师,怎么才能找到这个最高点呢?怎么样才能让自家孩子一直处在最高点,投入时间的效率最高,成绩还最好呢?
丁延庆:这个问题,和刚刚一个观众的问题很像: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也不好,管太多也不好。那到底啥该管,啥不该管呢?希望我能讲得具体点。从我个人来看,现在的家庭教育,尤其对孩子学业这一块,大多数情况下是管得太多了,是严重过度的。这是第一个判断。第二点,这种管其实是错位的。该管、该做的没做到位,不该管、不该操心干预的,却做得太多。
那什么是该管的,什么是不该管呢?比如说,孩子每一门学科的学习,大多数时候是不需要直接干预的。我作为北大老师,小时候学习也挺好,算是个学霸吧。但我就觉得,没必要用我过去的经验去辅导我女儿。我也有过这种冲动,看孩子学不明白,我也着急,想插手帮忙,但后来发现,这些都是多余的。像给孩子全面地规划学习,每学期报几个班,学这个还是学那个,类似这种家长做得太多了。
但在有些方面,家长做得又不到位。从教育的角度,习惯的养成特别重要,在学校要培养习惯,在家里也要养成习惯。这些习惯,包括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和塑造,还有培养孩子的自主性,都特别重要。而且,把这些方面弄好了,孩子学习那事儿根本不用家长多操心,他自然而然就能学好,能学到他力所能及最好的程度。
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家长的精力投入是错位的,家长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品格、人格,还有行为习惯、待人接物,而不是只盯着学习。具体到学习这件事上,其实,学科知识之外的那些东西反而更重要。
大家都学过陆游的一首诗叫《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其实他还有另一首诗也叫《示儿》,教他的小儿子学诗,教给他一些真知灼见。诗里有两句很有名:“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要是想把诗学好,关键不在于诗本身的内容,而是诗之外的那些东西,决定了你诗能写成什么样。学习也是一个道理,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年轻的父母。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着重培养习惯。这些习惯能决定孩子未来的很多方面,包括学习。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抓习惯养成,一直抓到他能够完全自主为止。比如说,孩子刚会玩的时候,玩完玩具,要把所有东西都放回原来的地方,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我现在观察身边年龄很大的人,发现这一点大多数人都做不好,就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这个习惯。当然,习惯养成涉及很多方面,没法一个一个细说。总之,就是要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任何一个好的习惯都能让人受益终生。
还有一个大家特别关心的话题,就是培养孩子最核心、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靠谱的人,靠谱是最重要的特质。我们接触过太多人了,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好,可为人一点都不靠谱。有些孩子学习没那么好,但跟他打交道、一起做点儿事,就发现这人特别靠谱。从教师、管理者、领导的角度,靠谱真的太重要了。就算交朋友,这人靠不靠谱也是关键,什么叫靠谱呢?英文叫commit,短语叫fulfill committed tasks,或者fulfill committed missions ,说白了就是你得能完成自己承诺、答应好的任务,这种能力可太重要了。咱们教育孩子,就是得让他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像从哪儿拿的东西就放回哪儿去,做事得有始有终,答应别人的事儿就一定要做到。要是孩子能成为这样一个靠谱的人,那其他事儿都不用愁了。
再往深了说,还有自主性的问题。从孩子特别小的时候,家长就得琢磨。怎么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呢?可以先给孩子划定一些事儿,让他开始自己去做,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儿,你自己能做主,得自己完成。家长在旁边盯着,看他做这件事。久而久之,孩子自己能做主、能完成的事儿就会慢慢变多,边界也越来越大。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事儿孩子都能自己说了算,也本来就该让他自己拿主意。要是能培养到这一步,我觉得就相当不错了。
周雷:刚才丁老师说得特别到位,我们也有一些共同的认知。像蓓蓓讲的,学习这事儿,投入不够成绩肯定上不去,但投入太多了成绩也上不去,所以得找到一个最优点。那这个点到底在哪儿呢?我个人觉得,这和丁老师刚才说的培养孩子的习惯有很大关系。
很多家长经常问我一个问题:周老师,怎么培养孩子各种各样的学习能力?我就跟他们说,学习能力其实就是习惯。当孩子养成了一种下意识、不用刻意去想的自然而然的行为,这就是一个好的习惯,而这个好的习惯就等同于他的学习能力。很多家长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我特别同意丁老师说的,陆游讲“工夫在诗外”。好多家长眼睛就只盯着孩子学习这一件事,一门心思就想让孩子成绩往上提,可最后就会发现,你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并不只是学习成绩这一块儿,而是在更宽泛、更外围的地方。很多事情,事事留心皆学问,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好。
家长要想把孩子培养好,让孩子有学习能力,就得培养孩子优秀的学习习惯。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呢?
我通常会总结成五个重要的能力。第一个能力叫阅读力。从孩子最开始认字的时候起,家长有没有给他培养出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经常跟家长开玩笑说,只要孩子爱看书,不管看什么书,你不用管他,我保证你家孩子肯定能考上本科。阅读力很重要,可好多家长不懂,不重视培养。从几岁开始培养呢?从孩子开始认字的时候,比如说五六岁,给孩子准备足够多的阅读材料,这是一定要有的。
我个人觉得,给孩子买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教育方式。现在书其实都挺便宜的,虽说有些书标价看着挺贵,但现在平台动不动就打个六折、七折。你买一堆书,可比报一个培训班便宜多了,也比请一对一的家教划算多了。
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比如说在幼儿园阶段、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还没有自主阅读能力,会跟妈妈说:“给我讲讲这本书吧。”这时候做的是亲子阅读,也叫亲子共读。但你一定要记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得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有家长会说:“我把书给孩子看了,可他只看里面的画,不看字儿,我着急死了。”别着急,哪怕孩子只看画,这也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就像丁老师刚才讲的,学习这件事一定要有自发性。那自发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是从孩子开始自发地去翻一本《小马宝莉》,自发地去看《小猪佩奇》这些书的时候开始。很多家长其实忽略了这个培养过程,直接就想跳到下一步,问孩子:你这孩子怎么不自己做作业啊?怎么不自己背语文课文、算算数?其实自主性是需要培养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自主阅读开始的。小朋友都喜欢看漫画。我女儿现在高三了,她看漫画看到小学四年级,好多家长就着急了,说:“哎呀,我家孩子是不是认字量不够啊,是不是该让他多认字、看难一点的东西?”别着急,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先把孩子的习惯养成。习惯就是能力,这是第一点,说的是阅读方面。
第二点是专注力。孩子的专注力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我刚才也说了,小学一年级一个班里孩子的年龄相差一岁,肯定会有一些坐不住的孩子。别着急,一定要记住,专注力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提升。
我去北京很多有名的小学一年级做过课堂观察,我在讲台上面讲东西,用PPT、漫画、视频给小朋友展示,前十五分钟的时候,所有小朋友专注力都特别好,眼睛都盯着我,看着黑板。但过了十五分钟,你就会发现有些小孩开始“溜号”了,眼神飘忽不定,有的小朋友手上就开始有小动作了,开始玩橡皮、玩铅笔之类的。
小学一年级,七岁孩子的专注力,天生就只有十五分钟。随着年龄的增加,每年孩子的专注力会自然增加五分钟,增加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四十到五十分钟,成年人的专注力也就这个水平。关于专注力,好多家长也是不懂学习规律的。家长在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让他们做作业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要记住,每过十五分钟就让孩子休息一下,让他放松一下。记住,不是玩玩具、看手机,可以让他躺在床上休息会儿,去上个厕所,吃个水果,喝个酸奶,然后再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这其实是一个挺有名的学习方法,叫番茄工作法。
好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坐了十分钟、十五分钟作业就坐不住了呀。咱们家长心里,总想象着一个完美的孩子、一个完美的学习场景:孩子一看到书,就跟着了魔似的,往那儿一坐,动都不动。这是不可能的。学习这件事本身,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挺枯燥的,肯定没有电子游戏那么好玩。
第三点,就是丁老师刚才讲的那个习惯,我觉得太关键了,我把它叫做时控力,也就是时间控制的能力。在教育领域,我们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学霸和学渣同样拥有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为什么学霸一天能做那么多事,而学渣却做不了呢?原因就是,学渣没能有效地掌控时间。
那么,时间观念究竟是谁培养出来的呢?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引导。问一下大家,你家孩子是什么时候认识表的呢?孩子的床头是否摆放着小闹钟,用来提醒他们合理安排时间?你有没有让孩子自主规划时间?比如下午四点半放学,到晚上九点半睡觉,这中间有五个小时,让他们思考在这段时间内该做些什么。在做事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让孩子去对表,看看做事所用的时间?接下来,随着孩子成长,到了初中阶段,他能不能规划这个月或者这个学期的学习任务,阅读哪些书籍等等,这些都需要从早期对时间的点滴掌控开始培养。
第四点,自驱力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自驱力,即孩子主动学习的意愿。我们很多家长一着急就指着孩子鼻子说:“你以为学习是替我学吗?都是为你自己学的。你看看你自己不学习将来怎么办?”其实这些话一点儿用都没有。孩子一旦听到此类言语,耳朵自动就屏蔽了,对他来说就相当于一个背景噪音一样。实际上,自驱力的培养包含三个重要方面:
3. 自主需求
社会化缺失:
从“双减”到现实:
亲子关系的核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