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脸黑身上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来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黄帝内经》释义版(2020年修订版)

《中医诊断学》第五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发布的临床中成药应用指南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明明睡得不少,脸色却总是黑黢黢、黄晃晃、白惨惨的?别急着贴“熬夜狗”标签,这可能是中医里说的——“肾虚脸黑、脾虚脸黄、肺虚脸白”。

这些“脸色密码”,可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别小瞧了这脸上的颜色,它不仅仅是美容问题,背后可是五脏六腑的健康密码!

肾虚脸黑,别以为多睡点就没事,黑眼圈背后藏着的可是一身精气神的崩塌。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藏精、主骨、生髓、通耳、司二阴。肾虚的人,常常腰酸背痛、夜尿频频、耳鸣头晕、畏寒怕冷,最关键的是,脸色黯黑,像是被烟熏过似的。

我有个老病号,姓赵,五十多岁,南方人,常年在广东做生意,湿热之地、操劳过度,最初找我时脸色乌青,眼圈发黑,整个人像被生活“熬”出来的。经过辨证属肾阳虚,我给他用了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乃补肾阳的经典方。药性温补,扶阳气,利水消肿。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补,再加桂枝、附子温阳,牛膝、车前子利水导下,配合得巧妙得很。

赵先生用了三个月,脸色慢慢恢复红润,黑眼圈也淡了不少,连他老婆都打趣说:“你最近是不是偷偷去做了美容?”这就是中医的妙处,从根本上补充“肾气”,气血足了,脸自然光亮!

脾虚脸黄,别再以为是黄种人的“天赋基因”,那可能是你脾气虚了!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一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面色自然就泛黄无华,像蒙了层灰扑扑的旧滤镜。

北方人喜欢面食,饮食偏燥,冬天寒冷,常吃辣驱寒;南方人则多湿热,爱喝汤水粥品。这些饮食习惯若不当,易伤脾胃。

我在湖南行医时,见一位阿姨,年近六十,常年面黄肌瘦,一问生活饮食,早上爱吃凉米粉,中午一碗绿豆汤,晚饭常常稀饭配腌菜。寒凉入胃,脾阳受损,黄脸婆不是天生,是被一口口凉粥“喝”出来的!

我给她调理脾气,用的是参苓白术散颗粒,现代中成药中有制成口服颗粒,非常方便。此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健脾益气、化湿止泻,适用于脾虚型的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主要成分: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辅以山药、莲子、扁豆等温和健脾之药,兼顾养胃和补气。用了两个月后,阿姨整个人精神了不少,脸色像是从“旧电视”切换成“高清彩电”!

肺虚脸白,不是仙女气质,是气虚血弱的无奈写照。

“肺为气之主,司呼吸,主皮毛。”肺虚之人,常见面色苍白、唇色淡、气短乏力、易感冒、声音低弱。

有一位教师,姓李,年轻时嗓门洪亮,讲课如洪钟,后来频繁感冒、嗓子沙哑、脸色惨白,连学生都说她像“纸片人”。

诊断为肺气虚,我给她用了玉屏风散颗粒。这是古代名方,宋代《宣明论方》所载,现代中成药如玉屏风颗粒早已家喻户晓。黄芪固表、白术健脾、防风祛邪,三药合用,扶正固表、补肺益气。

李老师坚持服药两个月,面色红润,声音洪亮又回来了,学生又开始“怕她”了。这就是调肺气的力量!

不同地区的气候文化,也影响着五脏之虚的表现。

北方干燥寒冷,肺气最易受伤;南方湿热多雨,最伤脾阳;而高原地区如西藏,海拔高、气压低,肾藏精之气更容易受损。

西南地区常年湿重,人们体内湿气不易排出,脾虚普遍;而东北人常吃肉、少运动,肾气容易亏损。生活习惯和地理环境,是中医望闻问切时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

我们中医讲“虚,必有其因”。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节、情绪波动大,五脏六腑都容易“虚”。

肾虚,是精气的亏损,往往因久病、劳倦、纵欲而起;脾虚,源于饮食不节、思虑过度;肺虚,则常因久咳、外感、气耗而致。

中成药的妙处就在于,它既有古方的底蕴,又便于现代人服用。不像煎药那样繁琐,颗粒、丸剂、片剂,吃起来方便,还能精准施治。

中药讲“君臣佐使”,药方如宫廷,主次分明,各司其职。

金匮肾气丸中以熟地为君,滋阴补肾;桂枝、附子为臣,温阳助火;车前子、泽泻为佐,利水通淋;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参苓白术散则以人参、白术为君,健脾补气;山药、莲子为臣,养胃固脾;桔梗、炙甘草为使,引药上行。

玉屏风散中黄芪为君,固表止汗;白术为臣,健脾助气;防风为佐,祛风止表。

中药如乐队,配合得当,才能奏出健康之曲。

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些中成药的科学性。

金匮肾气丸被研究证实可以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心肾功能,甚至对高血压有一定辅助作用;

参苓白术散对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提高肠道免疫力,改善吸收,提高营养状态;

玉屏风散能够提升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这些研究都在国家医学期刊和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不是“玄学”,是“实学”!

很多人问我,中医是不是得吃一辈子药?

我说:中药不是吃出来的健康,而是调出来的平衡。当脏腑恢复正常,药也可以逐渐停下。关键是要养成好习惯,让五脏不再虚。

肾虚的朋友,请少熬夜、适度运动、节制房事;
脾虚的人,忌贪凉、规律饮食、少思伤脾;
肺虚患者,要戒烟避寒、适当锻炼肺活量。

健康不是拼命治病,而是用心养生。

别再只盯着化妆品和护肤品了,脸色问题根在五脏,中成药才是“底妆”担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