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孩子为什么经常发烧

曾有位家长带着孩子匆匆来到医院,孩子已经反复发烧好几天了。家长一开始以为是普通感冒,自行给孩子吃了些感冒药,可体温却总是降了又升。经过详细检查,孩子并非普通感冒,而是患上了川崎病。这种情况让家长后怕不已,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孩子反复发烧,千万别只当感冒来处理。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孩子反复发烧,可能存在的严重情况,以及医生警告的 3 种需要尽快就医的情形。

情况一:川崎病

川崎病又被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群体,是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在所有不明原因发热的儿童中,约有 10%-20% 可能是川崎病所致。其主要症状包括:

持续发热:体温可达 39℃至 40℃,且会持续 7 到 14 天甚至更久,呈现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使用抗生素治疗毫无效果。眼睛症状:起病 3 至 4 天后,眼睛会发红,但没有脓性分泌物,热退后症状会逐渐消散。唇及口腔黏膜炎症:嘴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看上去像草莓舌。手足症状:急性期时,手足会出现硬性水肿,掌跖部位有红斑;到了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会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还可能出现横沟,严重时甚至会脱落。皮肤表现:发病第 1 周,常出现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肛周皮肤也会发红、脱皮。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的淋巴结会肿大,表面不红,不会化脓,但有触痛。心脏表现:病程第 1 至 6 周,可能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症状。冠状动脉瘤或狭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少数会有心肌梗死症状。冠状动脉损害大多发生在病程第 2 至 4 周,但疾病恢复期也有可能出现。2 岁以下男孩,若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C 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患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其他症状:神经系统方面,患儿可能易激惹、烦躁不安,少数会出现颈项强直、惊厥、昏迷等无菌性脑膜炎表现;消化系统方面,可能有腹痛、恶心、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等症状;关节可能出现疼痛和关节炎;呼吸系统可能出现咳嗽等间质性肺炎表现。

一旦怀疑孩子是川崎病,应立即就医。治疗上,初期目标是控制炎症、减少冠脉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血栓性阻塞。急性期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和口服阿司匹林等。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未经有效治疗的患儿,约 10% 至 20% 会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情况二:泌尿道感染或泌尿系统疾病

据统计,发烧的孩子中,约有 3 成是因泌尿道感染或者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如果孩子反复发烧,却没有合并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也没有腹泻、呕吐等肠胃道症状,那就很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或者泌尿系统疾病导致的。

泌尿道感染大多是上行性感染,即肛门附近的细菌从尿道上行,侵犯膀胱、肾脏,引发感染。如果病程进展到急性肾盂肾炎,日后可能引起长期并发症,如肾脏结痂导致肾功能受损,或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

2 岁前的儿童,约有 7% 曾罹患泌尿道感染,发生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炎。婴儿期的泌尿道感染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烧、哭闹、食欲不佳或延迟性黄疸,容易被家长忽视。若孩子已能表达,可能会说尿尿痛、肚子痛,这时家长容易联想到泌尿道感染而及时就医。

当孩子反复发烧原因不明时,应及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先天尿路畸形。一旦发现小儿尿路结构异常,需及时矫治,以降低尿道感染几率。若孩子确诊为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症状消失、尿液检查正常后,仍要遵医嘱继续用药 10 至 14 天,且经过 2 至 3 次尿液检查正常,才算彻底治愈。治疗不彻底,泌尿系统感染可能转为慢性,损害孩子肾脏组织。

情况三:严重感染引发败血症

当孩子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严重感染时,病原体可能侵入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发败血症。败血症会导致孩子反复高烧,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

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约有 5% 至 10% 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新生儿、早产儿以及免疫力低下的孩子,患败血症的风险更高。比如,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细菌容易侵入体内。若孩子脐带护理不当,被细菌污染,就可能引发败血症。

一旦怀疑孩子是败血症,必须立即就医。医生会进行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体,然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越及时,孩子康复的几率越大。若延误治疗,败血症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孩子生命。

孩子反复发烧,绝非小事。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症状,一旦出现上述 3 种情况,务必尽快带孩子就医。同时,平时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孩子抵抗力。若孩子反复发烧,千万不要自行盲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远离疾病困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