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
这些无法控制的小动作?
喜欢咬指甲
长出来一点就咬掉一点
习惯性扯头发
每次总能扯下好几根
还有
抠皮肤
抠鼻子
按指关节
......
似乎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
驱使我一定要这样做
当这些行为过于频繁
(控制不住我的手)
苦恼的事就来了
——身体损伤
↓↓↓
台州黄岩的13岁女生小丁(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几个月前,她因头部多处斑片状脱发被家长带到台州市中心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寻求帮助。
正值豆蔻年华,本是青春洋溢的年纪,小丁稀疏的头发、多处扎眼的斑秃格外引人注目。医生发现,小丁拔头发的行为已持续2年,尤其是在做作业或思考问题时更明显。
“每次写作业时,我都会不自觉地抓头发,拔下几根后感觉头脑清醒些。”小丁说,做题时她会控制不住反复检查,明知道答案正确,但总担心出错,为此她十分痛苦。在与小丁的谈话间,王茜鑫还发现她存在啃手指、扯嘴皮等行为。
医生在全面掌握了解后,给患者进行心理和药物综合干预的治疗方式。同时,积极与小丁的父母沟通,引导他们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方式,学会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为啥会无意识做这些行为?
还越来越“上瘾”......
原来,这些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被称为BFRB(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s)——“专注于身体的重复性行为”的“病症”。
医学界对这些行为有专业的名称,如咬甲癖、拔毛癖、咬颊症等。
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BFRB被归为强迫及相关障碍的类别。
除了常见的咬指甲、拔头发、咬脸颊,还有抠皮肤、抠鼻子、按指关节等行为,都属于BFRB的范畴。
研究发现,当拔毛癖患者受到过度刺激(如压力、兴奋或焦虑)和刺激不足(如无聊)时都会拔头发。
某站一位up主红红(化名)在视频中自述:
“有一天晚上,我从九点开始拔自己的头发,就一直不停地拔头发,拔到了凌晨2点。”
当个体感到无聊时,便会下意识地通过拉扯头发、抠挖皮肤或咬指甲等行为,试图驱散内心的无聊感;而当个体处于过度兴奋状态时,这些行为又成为他们分散注意力的方式。
医生表示,患有BFRB的个体,其平衡内部压力水平的神经系统机制出现了故障。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个体在努力调节身体内部感觉失衡的一种尝试,是一种特殊的“求救信号”。
当然,不是说平常有拔头发、咬指甲等习惯,就一定是BFRB,要想确诊,必须满足以下4个标准:
1、重复行为导致身体受到损伤(如脱发、皮肤破损);
2、对人际和工作等社会功能造成显著损害;
3、患者一直在尝试减少或戒掉这种行为;
4、其他类型的生理疾病(如皮肤病),或其它精神障碍(如药物滥用)没办法更好地解释这种行为。
因此,若你偶尔出现这些行为,但并没有损害身体健康,或达到停不下来的严重程度,就不必过于担忧。
但如果你符合以上4个症状,建议你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除了身体受到损伤,BFRB同时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变得“低自尊”,人际交流变得困难,对社交感到焦虑,从而影响学习、工作效率。注意:这种疾病在青春期较为高发,很多患者甚至从儿童期就开始。
BFRB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据研究表明,可能与神经质人格、躯体习惯、压力和负面情绪、家族遗传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有关。
真有这种行为怎么办?若你确实存在这些行为,以下方法或许能帮助你:
习惯逆转治疗
这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替代行为来治疗BFRB。具体步骤包括:
1、自我认知:发现并监测自己的BFRB行为;
2、找到替代行为:如想拔头发时就抓一个小玩具把玩,想咬指甲时就吃点零食;
3、奖励制度:通过身边人的鼓励和自己设立的激励制度,促进自己去戒掉BFRB行为;
4、练习和巩固:不断练习新的行为模式。
学会调节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放松技巧,及时平复情绪。
培养兴趣爱好,让积极情绪充满内心。
医生提醒,家庭教育也很关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要关心孩子的心理、精神健康,每天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舒缓孩子的心理压力,聆听孩子倾诉。还有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有拔头发、咬指甲等行为,积极寻找办法进行控制和改善。
来源:台州晚报、37度里长江健康融媒、深圳卫健委、健康广东
声明丨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